“巴西超过比利时,成为中国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最大出口市场。”路透社近日援引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数据称,4月份,中国对巴西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2倍,达到40163辆,使其连续第二个月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报道称,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之际,中国汽车制造商增加了对欧洲以外市场的销量。《环球时报》特派记者也了解到,近年来,中国品牌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在巴西的销量保持增长趋势,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正加速在巴西布局生产。
在大型商场体验中国汽车
巴西全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巴西从中国进口汽车数量从2022年的约7900辆大幅增长至约42000辆,中国成为巴西第二大汽车进口来源国。巴西提供外贸行业信息的b·体育(中国)媒体“Comex”称,2023年,中国汽车对巴西出口总额为10.8亿美元,相较2022年的1.87亿美元大幅增长,占巴西进口汽车总额的比重从2022年的5%提升至18.8%。
巴西全国机动车辆分销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巴西乘用车销量最高的20个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据三席,分别为奇瑞、比亚迪和长城,在销量最高的50款车型中,这些品牌的多款车型也榜上有名。巴西媒体报道说,2023年榜单的亮点是中国品牌的崛起,中国品牌汽车在巴西的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利亚·瓦尔斯表示,目前在巴西销售的中国汽车与10多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当时中国汽车试图以小型、廉价等特点来迎合巴西人的喜好,而现在的汽车则更先进,也更具市场竞争力。
《环球时报》特派记者关注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巴西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新开了不少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汽车销售店,相关汽车的大幅广告随处可见;在大型商场里,时常能够看到中国品牌汽车与商场合作推出营销活动并设置汽车展台,不少当地消费者饶有兴趣地在展台前围观或进入车内体验。
中企加速在巴业务布局
受使用乙醇汽油的“灵活燃料汽车”影响,巴西在推动电动汽车领域起步较晚,但得益于此前对电动汽车的优惠关税政策,以及巴西国内对该行业的鼓励措施,电动汽车销量在近年来快速增长,当地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认知也有所提升。巴西发展、工业、贸易和服务部(简称“工贸部”)秘书塔蒂亚娜·普拉泽雷斯表示,中国车企在向巴西出口汽车的同时也希望开拓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并逐渐开始在当地投资生产。
2017年4月,比亚迪在巴西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投资建设的太阳能板厂和电动大巴底盘厂同时建成投产。近日,比亚迪位于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正式开工,由一座主营电动客车和卡车底盘的生产工厂、一座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生产工厂以及一座专门从事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加工工厂组成,预计2025年投产。在圣保罗州,长城汽车的伊拉塞马波利斯工厂正按照其全球智慧工厂的标准升级改造,预计今年将正式启动运营,产能可达每年10万辆。
巴西全国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马尔西奥·莱特表示,巴西汽车行业对外国制造商、尤其是中国汽车制造商进入巴西持乐观态度,主要原因是巴西可以因此以更低的成本扩大无碳排放车辆的供应。
巴西中国商贸文化发展合作协会会长马里奥·埃斯特雷拉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投资范围包括工厂、生产线现代化以及新技术研发,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吸引了零部件供应商,提振当地经济发展;此外,中国汽车制造商同巴西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利于鼓励专业知识交流与行业创新,提高巴西汽车行业竞争力。
既有“中国制造”,也有“中国设计”
中国—巴西企业家委员会内容与研究部主任图利奥·卡列洛表示,中国汽车开辟的道路并非偶然,中国巩固了其全球汽车销售领导者的地位,其产品不再仅限于“中国制造”,同时包括“中国设计”。如今,中国产品质量得到认可,与电动汽车密切相关的品牌,也符合巴西关于能源转型的讨论。
路透社报道称,随着南美国家鼓励本土汽车生产,从今年7月开始,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进口关税将进一步提高。据中国驻巴西大使馆经济商务处消息,巴西工贸部外贸委员会去年11月10日宣布,自2024年1月起,恢复征收纯电动、插电式和油电混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进口税,并逐步提高税率,预计到2026年7月,相关税率将升至35%。该委员会称,这一措施旨在促进巴西汽车产业发展,加速产业链脱碳进程,为国家新工业化作出贡献。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2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巴西政府先通过减免进口税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进口,扩大本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应用,再逐步恢复关税来促进新能源汽车贸易与生产进入常态化,这是一个正常操作。目前巴西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吸引了中国、欧洲以及日韩等国家的车企在当地产销。
孙晓红认为,巴西汽车工业比较发达,因此未来中企在巴西应采取贸易与投资并举的方式进行布局和发展。目前来看,巴西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是比较友好的。不过,国际贸易需要维持平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当一个市场对另一个市场出口量增幅过大时,要注意对方可能采取的防范措施。
环球时报 记者 时元皓 本报记者 陈子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