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动汽车 > b·体育(中国)

侯福深:车企应达成全球合作共识,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南方都市报发布时间:2024-09-30 09:13:16  作者:王子黎

  9月2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海口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4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海口开幕。

  9月27日,2024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海口开幕。

  本届大会以“低碳转型与全球合作”为主题,设置了3场主论坛、15场分论坛、3场对话、1场高层闭门会和2场工作组会议,就“前瞻科技与未来汽车”“NEV50@2035:应对气候变化之路”“全球化与开放合作”等议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展开交流研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侯福深。

  本届大会为何特别聚焦“低碳转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加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整个智能网联车领域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会议期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侯福深就这些问题接受了采访。

  新能源这条路走不下去了?汽车出海遭遇门槛怎么办?论坛正面回应

  南都:本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以“低碳转型与全球合作”为主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侯福深: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已经成功举办六年了,每一年大会的主题,我们都绞尽脑汁去想。我们把全球产业界、科技界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汇聚到海南,讨论的问题一定是当下大家最关心的,所以今年的主题就是“低碳转型与全球合作”。

  去年底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速有所放缓,部分跨国企业虽然坚定全面电动化转型目标,但调整了其的推进策略与节奏。包括我个人,也在网络上看到了质疑的声音——“是不是全世界都不玩了,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在玩”“这条路是不是走不下去了”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认为要正面回应疑问,通过本次大会,让大家看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

  另外,我国汽车出海正在面临着一些问题,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愈发明显,以歧视性、排他性产业政策提高外国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门槛甚至限制准入,进一步减缓了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进程。

  基于这些背景,我们把大会主题设置为“低碳转型与全球合作”,重申和强调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0%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告诉国际社会,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只是中国的汽车产业,中国车企要寻求全球合作,全球的车企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共识。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稳步增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重要组成部分

  南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实现市场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侯福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二十几年来,我个人全部都亲身经历了,感触很深。如果说分享经验,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规划引领是重要保障。2012年,由工信部牵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参与起草编制了针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当时提出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要达到50万辆,到2020年是500万辆。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面临了诸多挑战,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不全、产品技术本身的问题等等。后来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行业内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到2019年年底,圆满完成了任务。

  2020年,我们又把新能源汽车未来15年的发展目标、路径、措施描绘出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的发展目标,引领创新能力提升、新型生态建设、跨领域融合发展等各项工作,为推动产业加速实现市场化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其次,关键技术是第一动力。从目前现有的产品技术角度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日常使用需求。早期,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只有一百多公里,但如今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最高单体能量密度分别较2019年提升了17%、25%,支撑主流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普遍达到500公里以上,续航焦虑也不再是问题;另外,基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也都成为了新的卖点,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

  此外,基础设施是重要支撑。早前,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困难的,后来国家出了大量政策来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充电桩累计数量接近1100万台,换电站超过3800台,加氢站近500座,比2019年增加均超过10倍,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最后,跨领域融合生态至关重要。车电分离、电池银行、智能共享出行等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有效缓解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前期整车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等瓶颈问题。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高效协同,共同破解制约补能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南都:今年前8个月,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到281.7万辆,同比增长84.2%,插混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2个百分点,您如何看待插混汽车的快速发展?

  侯福深:这两年,我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确实增长速度非常快。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包括纯电动、插电混动和燃料电池三类,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期,受制于混动技术的不成熟,包括成本问题等,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十分困难的。我记得当时在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大盘中,纯电动汽车占了80%以上,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只有10%多一点。但这两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突飞猛进,已经达到了40%,我认为下一步可能还会继续增长。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快速发展,我认为是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成熟。一方面主流车企纷纷布局,在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高效驱动电机、智能机电耦合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全面突破,推动“内燃-电力”驱动系统的集成度、智能化、效率水平显著提升,一批技术领先的混动系统实现了大规模装车应用,产品价格与传统燃油车基本持平。

  另一方面技术发展推动插混汽车“可油可电”的优势愈发突出,在复杂多变的城市路况低速行驶时,插混汽车可主要以电驱形式工作,在减少低效、无效的燃油消耗的同时,带来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更好的驾驶平顺性、舒适性;而在高速巡航工况下可由发动机进行直驱,实现发动机在最佳工作区间的高效运行,从而获得较好的燃油经济性表现,目前主流插混汽车综合油耗已普遍在2L/100km以下。

  从长远来看,随着零碳燃料内燃机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基于零碳混动发动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将与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多种技术路线长期并行发展,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人工智能赋能新能源汽车亟须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南都: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应用,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侯福深:对汽车而言,人工智能可以应用的领域非常多。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将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两个方面重点赋能。

  一方面,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到智能座舱领域,可加速人机交互由传统“执行式”语音助手向“陪伴式”多模态智能管家升级,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自然、丰富多元的驾乘体验。另一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涌现”特性为自动驾驶提供了“跃进式”技术路线,推动算法架构从模块化部署走向端到端感知决策一体化,将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落地应用。

  目前,人工智能与汽车技术的融合创新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万里长征第一步”的探索阶段,面临着算法迭代、数据短缺、算力适配、安全监管等共同挑战,亟须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推进融合创新突破和产业落地应用。对此,我也有几点建议:首先要强化算法的原始理论创新,推动端到端大模型从规模的量变,实现性能的质变。

  其次,要加快建立众源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因为数据是非常重要和庞大的,需要有新的规则去驱动。比如说,你需要编写代码,告诉搭载在智能网联汽车里大模型要遵守交通规则,用大量的数据训练它,使它安全可靠,但数据的采集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所以行业、企业也需要思考如何联合,做到数据共建共享。

  进一步提升车端SOC芯片的AI算力、存储带宽、功能安全等性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要保障好大模型在车端部署;最后,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说,要完善安全伦理与监管治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防止人工智能技术的恶用滥用,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王子黎 发自北京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