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地市报道

“背篓精神”传四方 电力传承映初心——冀北迁西县供电公司让“办实事”成为文化品牌的实践解读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6-17 12:10:14  作者:葛昌秋 贺永华 刘珲

  5月份,81岁的老党员张万兴家门口有了一块“重点服务户”的红标牌。牌子是国家电网冀北电力唐山(钢铁之魂)共产党员服务队挂的。每次进出看到它,老人都觉得挺光荣:“没想到我一个供销人竟成了供电人的服务重点,一下跨了行业呀!”

  张万兴是迁西县的“老供销”,曾经在洒河桥供销社工作,是“背篓精神”的亲历者。“背货篓爬大山,一人辛苦万人甜”,年轻时张万兴曾把背篓的故事讲了无数遍。

  “背篓精神”的由来

  迁西县洒河桥公社地处长城脚下,滦河西岸,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7.5公里。这里山高水险,进村出村都是崎岖的山路,根本不通车,群众生活不便是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洒河桥供销社有130名干部职工,担负着全公社18个大队、72个生产队、2500多户11000多口人的生活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的收购工作。受自然条件所限,村民出村买日用品都很难,更别提农副产品出山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供销社主任张绍庭带领职工赵海芹、顾树东、叶桂枝等走遍了洒河桥的山山水水,了解了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后,提出:“背货篓爬大山,艰苦练人改造世界观。宁可麻烦千遍,不让百姓一事为难,再苦再累也心甘!”

  说了算,定了干!当赵海芹第一次背着装满货物的背篓翻山越岭来到洒河桥镇白塔寨时,小山村一下沸腾了。

  背篓送货的经验很快在整个洒河桥公社推广,供销社成立了下乡工作队,队员们唱着背篓歌,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用背包、推车、挑“八股绳”送货上门,为村民送去生活用品、生产资料,收回村民家里的农副产品。72个生产队里全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他们的做法成为全国的典型,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他们“勤俭、服务、奉献、开拓”的精神被称为“背篓精神”。洒河桥镇也成为“背篓精神”的发源地。

  在洒河桥地区,还有一群不背“背篓”的电力人,跟“背篓”走的是一条道,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老电工的记忆

  说起“背篓”的故事来,当年在洒河桥电力站工作的韩殿密说:“印象太深了。他们忒受老百姓的欢迎!虽然我们不是同行,但他们的做法,我们打心里佩服。我们也暗憋着劲儿,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也干出点儿样来。”70多岁的老电工对那段时光记忆很深,觉得那时候有使不完的劲儿。

  洒河桥地区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办电,第一关是埋杆架线。在山区干这活的难度可想而知,人拉肩扛抬拽背,起早贪黑午不休,目的就是让村民过上有电灯、电话的日子。韩殿密说,那时候施工都是住在村民家里,睡在人家的炕头上,吃着一锅饭,点的是一盏灯。电工也帮着老乡挑水扫院,收秋打柴,跟亲戚朋友一样。那时候,他们骑“洋车子”去抄表收费,每回要走将近100公里的山路。不管啥时候,只要老百姓叫了,就算是雨雪天也立即就去,夜里栽跟头是常有的事。“赶上天晚了,就吃住在老乡家里,啥都不用说,因为村民知道你是为了啥。”

  韩殿密说:“ 其实,我们的电工兜子和背篓是一样的,都装着沉甸甸的职责。”

  俩孙辈和“红马甲”

  97岁的徐俊文是迁西县的名人,有64年的党龄,家里有一堆荣誉证书。他曾是洒河桥供销社的主任,也是“背篓精神”的亲历者。前年他让儿子开车两个多小时重访洒河,专程看望了他当年的助手孙继奎。84岁的孙老病后行动不便,语言有了障碍。两位老人一见面握住双手泪流不止,又回忆起“背篓的岁月”。

  巧的是他俩的后辈同在供电公司,又成了同事。徐老的孙子徐长宏现在洒河桥供电所负责营销工作,孙老的外孙郭乃畅在迁西县供电公司运检部。他们又走在前辈走过的路上。

  “长宏啊,我对洒河有感情啊!那是我工作过的地方,你得把事干好喽,千万别给我丢脸!”当徐长宏从部队回来,被安排到供电公司,爷爷听说后嘱咐他。捧着爷爷的一摞工作日记,徐长宏说:“爷爷没有给我物质的‘背篓’,他却给了我精神的‘背篓’!让我们弄一个自己的‘电力新背篓’!”但徐俊文告诉孙子:“不管是‘供销’还是‘供电’,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而“90后”的郭乃畅一入职,姥爷孙继奎送给他一张黑白小照片,他当成了“宝物”珍藏起来。那是孙继奎年轻时面带微笑在卖花布的工作场面。郭乃畅知道老人语言不便了,可用意却在不言中。

  如今,在迁西供电公司,人人争当“红马甲”。共产党员服务队已经把“急、难、险、重”服务延伸到不同领域。徐长宏和郭乃畅都加入了共产党员服务队。每当服务队有活动时,他俩就穿上“红马甲”投入其中。

  花院供电所负责运维的凤凰山524线路担负着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项目——“花香果巷”的供电任务。这个项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很高。去年,共产党员服务队在做好线路日常巡检的同时,在唐山地区率先开展配网馈电自动化技术改造,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最大限度缩小故障停电范围,并精准定位故障点位置,大幅提升了抢修效率和供电可靠性。自去年10月份改造以来,该条线路实现了“0跳闸”,“花香果巷”项目业主和当地村民送来的锦旗挂满了墙。

  现在,共产党员服务队又有了新的目标:构建专业化服务新生态,做国民经济保障者;发挥智能化服务新优势,做能源革命践行者;集聚亲情化服务新动能,做美好生活服务者。

  如今,“红马甲”已经成为迁西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也为“背篓精神”注入了全新内涵。所以,为“老背篓”服务,不仅是“办实事”的行动,也是“为奉献者奉献”的具体做法。“这也是我们年轻一辈的责任!”郭乃畅说。

  寻那条山间小路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两张5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引起了迁西县供电公司团员青年的关注。这张照片记录的是一场雪后的“背篓”出行,主人公是赵海芹和叶桂枝,她们背着装满货物的背篓走在山间小路上。大家决定去寻找那条小路,并把这次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一。

  团支部书记周艳红和几位同事来到了洒河桥镇。如今,新修的柏油路宽阔顺畅,这条小路已经没人走了,杂草丛生中有一朵朵野花在风中摇曳,小路上方飞架的银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团员青年们带着敬重走上这条“背篓”路。

  叶桂枝的侄女叶芳是国家电网冀北电力唐山(钢铁之魂)共产党员服务队中唯一的女队长,很有姑姑那种“不服输、不怕苦”的劲儿。多年来,她带领130多人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打出了共产党员服务队响亮的品牌。

  在车道峪村一提起“背篓”,72岁的村民张国义说:“那时候挣工分,不舍得请假去买东西,多亏了供销社的同志。”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赵海芹的样子,“现在忒需要这种精神,你们供电人的做法跟那会儿的‘背篓’一样,不管刮风下雨,总是随叫随到,啥时候都为百姓着想!”

  聆听着“背篓”的故事踏上这条小路的时候,团员青年们才真正懂得“背篓精神”的时代价值,觉得它是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编织“电力新背篓”,打造企业文化品牌的精神火种。

  “我们还要在这儿立一块牌子,告诉人们记住这条‘背篓小路’!”周艳红指着那道山梁说。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