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陈国信,福建厦门供电公司五级职员兼不停电作业高级师、带电班副班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以他名字命名的“陈国信创新工作室”曾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工匠心语
保持钻研的热情和韧劲,才能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塑料薄膜和纱网,重量很轻飘呀飘。大风一过吹起来,缠在电力导线上。万一线路来跳闸,您家今天就没电……”4月24日上午,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上空,一架无人机在220千伏岗翔Ⅰ、Ⅱ路线路通道保护区盘旋。无人机搭载的高音喇叭里传出一段段夹杂着闽南方言的宣传语音。想出这个点子的,正是福建厦门供电公司带电班副班长陈国信。
该公司运维的线路区段大多位于山林、乡村,线路沿途的村落成为电力设施保护知识宣传的重点。附近一带大面积种植大棚蔬菜,一旦覆盖大棚的塑料薄膜被吹上导线,就会引发线路跳闸,影响线路安全运行。
除了加大巡检力度,陈国信运用无人机搭载的高音喇叭在高空巡线时宣传电力设施保护知识。新奇的方式吸引了周边居民的注意,宣传效果也更好。
不墨守成规、爱琢磨事是陈国信身上最显眼的“标签”。
抗疫期间坚守岗位,守护线路和设备安全
4月26日,陈国信忙着协调创新工作室边上实训基地的建设。“前段时间不能出门,就重点做好资料整理、方案优化等工作。现在复工了,项目施工加快推进,施工图纸审查、合同签订、物资采购……一项都不能拖后腿。”谈到即将建成的实训基地,陈国信很兴奋,一旦投入使用,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开展应急演练、专业对抗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春天的工作状态与往年大不相同。陈国信在2月初就回到了工作岗位。为了确保疫情防控期间重点单位用电安全可靠,厦门供电公司第一时间梳理相关的线路及设备。陈国信则牵头精心编制了详细的“作战地图”。
“你看,这条线路附近有施工工地。这基铁塔周围有个广场,平常居民爱在这里放风筝,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行。我们已经在广场周围立了禁止放风筝的警示牌……”这份“作战地图”覆盖了46条重点输电线路,不仅标出重点保障线路和区域,还列出巡检计划、重点巡检点、安全风险点等,确保每日的巡检落实到位。除了人工巡线,陈国信还组织巡检人员通过远程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全方位开展特巡。
爱琢磨爱钻研,一线工人走上创新之路
“这个‘基于无人机输变电设备验电接地新方案研究’项目研发的配套的磁吸式接地装置、钳夹式接地装置和验电装置,改变了以往作业人员上塔操作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操作,省时省力省工……”谈起自己的创新成果,陈国信如数家珍。
1992年,技校毕业的陈国信踏入输电运检一线。因为总喜欢琢磨用小点子、小发明来解决工作难题,他逐渐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
2000年,在厦门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500千伏后厦Ⅰ、Ⅱ回线上,陈国信带领团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和野外现场模拟,最终为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修正500千伏线路安全作业距离提供相关数据,研究成果获得福建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产生了345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尝到甜头之后,陈国信更加热衷于开展创新发明:带电安全间隔棒的作业工具,是他从铁路上运载物料的四轮平板小车后想出来的;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安装带电作业装梯绳的小滑车,灵感源自夹娃娃机……
“每当难题被攻克,我就能想象到,电流在导线上欢快歌唱。这种成就感难以用语言形容。”陈国信说。
成立创新工作室,从一人奔跑到带着一群人追梦
工作之余,陈国信常常在自己的创新工作室里一泡就是一天。在那里,常常可以看到他带着团队成员围在三米大长桌边翻阅文献、绘制图纸、搭建模型、打磨工具……攻下一个个创新课题。
陈国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这个平台让陈国信从一个人奔跑,变成带着一群人一起追梦。他创建了一个点子培育出7个成果的“7N法则”和创新智慧库,不断解决电网带电作业技术难题,实现了以技术创新促进人才培养。
这些年,陈国信带领团队先后获得1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取得20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2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有效减少停电检修作业时间、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大幅度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同时,产生了近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依托创新工作室,他先后与60多名青年员工结对,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大家。陈国信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制了62个课题的培训课件,其中包含创新思维、工作经验和管理方法等内容。在他的帮助下,工作室3名成员成长为国家电网公司领军人才,10名成员成为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