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海南电网设备一直被“四高”困扰;现在,“四高”多了一个大高个对头。这个身高190厘米的大高个常说:“天塌下来,有高个的顶着。”
大高个叫赵海龙,是海南热带智能电网实验室的规划者、带头人,他像蛟龙一样,畅游在海南智能电网建设的海洋里。
应对天时:热带海岛的独到创新
一直以来,海南“高温、髙湿、高辐照、高盐密”气候影响,让电网设备很容易出现受潮、绝缘失效等故障。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进,提高供电稳定性的需要对电网设备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热带智能电网实验室项目应运而生。
“我们去很多地方学习和调研过,像沿海的广州、阳光辐射很强的吐鲁番等等,他们的问题都没有这么严重。”赵海龙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针对热带海岛环境下电力设备的系统化研究。在“四高”环境,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综合作用下,海南岛的情况特殊。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海南电力设备在特殊极端环境下易受损的问题,要从投入使用之初,提高电力设备等级,采用更加耐用、寿命更长的电网设备。“热带智能电网实验室的目的便是为购置设备、入网运维的时候提供相应的标准技术规范。”赵海龙说,“我们不仅要解决当前的存量问题,还要解决增量的问题。”
“智能电网全国都在做,但是我们做关于热带环境的研究,更有针对性,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可以成为世界一流的科研实验室。”立足于海南风土,更着眼于世界前沿,他对实验室项目很有信心。
日积月累:对世界做一点改变
赵海龙是海南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智能电网所助理二级专家,曾在2019年获得南方电网公司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对他来说,创新和工作是他的挑战与乐趣并存的日常。
“平时上班挺有意思的。”平日在构思研创项目时,总会有很多有趣的小插曲。
有一次,同事跟他说一件事,供电所的员工常常发牢骚,因为给电线杆挂上标识牌往往需要徒手攀爬电线杆进行高空作业,不但浪费人力,更是降低了工作效率。他听完就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发明一个小工具,让员工在杆底就可以将标识牌挂到电线杆相应的位置,还能自动拧好螺丝?他就把这个想法跟团队的人说了,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有的说,用爬树机器人吧;也有的说,搞个机械手;还有的说,运用无人机技术,可能更能准确定位……想法很多,但是赵海龙却依然不满意,他认为,花高价解决生产小问题,这并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没想到最后是逛淘宝时获得灵感。”淘宝算法推送的自动升降晾衣架给了他灵感和启发,“这玩意太简单了,而且还很便宜,节约了经费。”讲述这个故事时,赵海龙禁不住地笑:“我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潜力,很有可能会获奖。”
走出校园6年,他在海南电网公司获得了快速成长,他的《海上风电电器设备腐蚀防护技术研究及应用》《热带省域电网输电线路抵御雷电、台风、污秽灾害技术研究及应用》《便携式输电线路抗感应电压核相装置》等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参与了3项国家标准,2项国家能源局行业标准,2项技术指导意见的制定工作。
“现在倒是不焦虑了,毕竟也做出了一点成绩。”所获奖励与既往成绩让他更加自信,有了敢挑大梁的底气,“但是过去的努力也好,成绩也好,都已经是过去式了,人还是要向前看。”
步履不停:与项目彼此成就
入行之初,总是奔波在基层各个变电站的赵海龙发现,每当设备遇到故障时,提供维修方案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修好的设备故障往往会再次重蹈覆辙。面对这样的情况,赵海龙开始学会问自己两个问题:“在哪里坏了?为什么坏了?”
输电线路智能故障监测平台便是他和他的团队给出的解决方案,旧有的线路故障定位系统不仅定位准确度不高且问题诊断错误频出。究其原因,一是原本的线路的参数不太准,二是检测出来的波形仍然需要人工计算,增加了误差。
“海南所有的变电站我基本上都去过。”他和团队成员一次次重新测量了海南的线路参数,而且开发出新的算法判断波形所在的位置。科技工作者经常“跑现场”才能接触到“痛点”并深入了解问题,变得更加熟练。
如今,通过隐患辨识、串入行波定位,输电线路故障智能检测平台的定位准确率和故障原因判断力大幅提高,准确率可达90%以上,平均每次缩短巡线时间约6小时。在海南公司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全覆盖,并在部分35千伏线路上成功试点应用。
赵海龙的项目为海南电网公司解决了一系列安全生产难题,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每当给自己设定一个蛮高的“小目标”,往往最后发现自己还可以超额完成目标,这种成就感使他更有动力。
比起自己的功名荣誉,现在的赵海龙更关注新人的成长,“技术更新迭代是很快的,新人应该要比我成长得更快。”无论是为了海南电科院未来的发展,还是让热带智能电网实验室后继有人,一切都需要人才。
科技创新的山峰总有赵海龙这样的攀登者,日夜兼程、步履不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