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港澳地区能源电力行业和南方电网公司自身碳排放率先达峰,服务支撑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42%;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5%,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61%;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以上。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至此,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双碳”工作的有序推进备受各方关注。
近日,《南方电网公司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把碳达峰、碳中和贯穿于公司和行业发展的各方面与全过程,充分发挥电网支撑平台作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力服务支撑南方五省区及港澳地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在全国率先实现碳中和。目前,南方电网公司在南方五省区加快建设不同特色、不同层级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更好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2030年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2.5亿千瓦以上
“公司落实‘双碳’工作已经由前期谋划阶段步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南方电网公司规划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公司率先发布服务“双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研究成果和专项方案,推动将数字电网打造为承载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形态,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达99.8%,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48.9%,绿色金融稳步推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迈出坚实步伐。
《方案》重点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实施支撑能源生产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动能源消费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电网转型升级行动、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协同发展行动、科技创新行动、体制机制创新行动、国际合作深化行动、企业主动引领行动等“八大行动”共29项重点举措。到2030年,南方五省区、港澳地区能源电力行业和公司自身碳排放率先达峰,服务支撑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42%;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5%,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61%;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8%以上。
在支撑能源生产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面,公司将大力支持新能源加速开发,加强新能源服务支撑,简化新能源并网流程,开辟新能源配套电网工程建设绿色通道,做到电网电源同步投产。到2030年,推动南方五省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新能源装机达到2.5亿千瓦以上。
去年底,公司经营区域内共6个项目入选我国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新能源总装机规模1170万千瓦,将在今、明两年陆续投产。公司主动作为,积极对接服务地方政府和电源业主,目前位于云南、贵州、广西的多项配套电网工程已开工建设,可匹配新能源项目投产进度,全力保障新能源项目和配套电网项目同步建设、同步投产。
与此同时,公司将大力推动西电东送可持续发展,提高跨省区清洁能源消纳占比。目前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送电粤港澳大湾区已纳入国家规划,公司将加快推进西藏、青海、甘肃等清洁能源基地送电南方电网,推动云南、贵州新能源加速开发利用。争取到2030年,公司新增区外清洁能源电力送入4000万千瓦,新增通道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7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推进25项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建设
“富士康的国际侧业务对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有较高要求,但园区供电线路众多,电能来源复杂,亟需了解园区清洁能源结构情况。”富士康科技集团协理凌艳辉介绍,在全球实行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部分国家推行碳关税,对进出口贸易带来一定影响。“深圳供电局从电源侧梳理了园区清洁能源比例,让我们的生产有了绿色电能认证。”
“南方电网公司将全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力服务支撑南方五省区及港澳地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公司规划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立足南方五省区地域、资源、电网等方面优势和特点,遴选25项地市、县区、园区及镇村项目作为示范,因地制宜、分层分类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针对该区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密度负荷、高度市场化等特征,公司着力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现代化电网,提高电网接纳新能源能力。目前,广东目标网架重点工程——大湾区直流背靠背广州工程已进入系统调试阶段,东莞工程进入电气安装施工阶段,预计分别于3月底、5月底建成投产。
大湾区各城市发展现状和定位不同,对落实“双碳”有不同需求。为此,公司在深圳、广州、惠州等开展地市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在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开展县区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在东莞松山湖等开展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探索创新“5G+电网深度融合”“低碳园区综合能源供给”等新技术、新业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先行先试打造样板标杆。
其中,推广“绿电历”是深圳供电局打造深圳现代化城市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局于2021年7月在全国率先上线“绿电历”产品,为客户提供绿色电能使用查询、认证、碳减排量核算等服务,为政府制定减排目标、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数据参考。
在松山湖智慧能源体验中心,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开展楼宇配电系统直流化改造,通过光伏发电系统、空气源热泵、溴化锂机组、微燃机机组、虚拟同步机及储能系统组成“三联供”智能微网,实现了清洁能源100%消纳和燃气机组余热利用,满足用户“供电”“供冷”“供热”需求。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陈细英 通讯员 王科 方力谦 杨晶晶 顾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