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初,国务院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进行挂牌督战。其中,南方电网公司对口帮扶的1县4村(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凹黑村、昭通市镇雄县黑塘村、怒江州泸水市托拖村、怒江州福贡县腊母甲村)入列。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同样面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严峻挑战。
近日,南网传媒公司派出全媒体记者分赴滇桂黔,探访这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重点聚焦南方电网公司各单位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帮助当地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的生动实践和倾情付出。
本期起本报将推出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总得留下点什么。”这是贵州电网公司派驻紫云县扶贫干部的集体心声。
紫云县位于贵州麻山地区,大自然给这里的馈赠太少,水路电等基础设施也不够发达。一座座圆锥形的山包结实地堆在这里,偶有一片平地已是难得的良田,多数地方只能见缝插针地种点山药,小规模养殖一些鸡鸭鹅。有的村民干脆出去谋生,到宁夏种蔬菜,到珠三角的工厂打工,到贵阳做点小本生意,时间长了,也有些游手好闲之徒行集体盗窃等违法之事。
现在山仍然是旧日模样,高高矮矮的灌木丛为其盖上绿绒被,让人远观便有伸手触摸之冲动。远方的客人专门来此看山玩水。鸡、牛、兔子、菌草等一批循环种养殖产业已初具规模,紫云县猫营工业园区里,贵州电网公司投资的电杆厂带动了一批周边村民就业。水、路、电等基础设施早已不再是农村发展的障碍,以电为例,近三年,贵州电网公司在紫云县投资4.4312亿元用于农网改造升级,用电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村民生产生活用电无忧,产业发展电力十足。
建设一批基础设施
紫云县松山街道办团坡村委会、贵州省伏纤贝农业产业链有限公司、花坡堤水站……这些都是贵州电网公司安顺紫云供电局的重点服务客户。在紫云县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当地成长起了一批扎根农村、面向全国的小微企业。紫云供电局在做好农网改造的同时,必须兼顾服务好这些企业,供电可靠性、营商环境等经常出现在城市工业园区的词汇,开始频频进入当地供电所员工的脑海里。
紫云县板当镇新塘村,一块稍微平整的土地上,机器声轰鸣鸣的,在清静的山里尤显嘈杂。一堆堆比人还高的菌草,不断送入传送带,电动铡草机切割搅拌成为两人才能合抱的大草团。这不知疲倦的机器,顺手用蓝色塑料胶纸将草团捆绑好,另一人抱下放到一处归拢,最后由叉车运出集中储存。
菌草可以用来做菌棒或者饲料,在以前,菌草的加工需要手工,机器如果大规模启用可能影响当地群众生活用电,如今,这种情况已成为历史。
紫云供电局计划建设部副主任左植铭介绍,过去3年,贵州电网公司对紫云县投入4.4312亿元进行农网建设。其中2020年上半年解决了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85个扶贫产业、1785户危房改造的用电需求,完成了38个5G基站用电配套。同时,还完成了162个自然村电力改造升级,紫云县的每个乡村和每个扶贫点都已通动力电,受益人口达22万。
现在紫云县生活小康电、机井动力电、基础设施保障电、产业发展支撑电、营商环境优惠电等应有尽有。“饭菜柴火烧、取暖被窝靠、农活双手刨、饮水人来挑、再热无空调、手机信号跑”的窘境一去不复返,电力成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和后发赶超最基础的动力。
“紫云山多,人工巡视线路效率低,现在紫云县也有了智能台区,我们在办公室就能观测设备情况。”左植铭说,未来智能台区将在紫云全面铺开,智能电网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成长一批企业
紫云县猫营镇大河村的村民陈小卫最近刚买了一台十几万的轿车,他说一切都要感谢电杆厂。早些年他在贵阳做服装生意,后来回到家乡开店,中间还曾无业过一年。“谁想到2018年这里建起一座电杆厂,我也在这里已经工作快三年了。”
不仅陈小卫,他的妻子、母亲都在这个厂子工作,现在妻子的工资比他还高。一家三口月入过万,供两个孩子读书很轻松。“关键啊,老人、孩子都可以照顾,我又介绍了几个朋友来厂里工作。”
陈小卫口中的电杆厂位于紫云县猫营工业园区电力产业园,由安顺供电局职工持股改革后企业贵州黔冠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建立。目前产业园内有3家企业,分别是两家传统电杆制造企业,1家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制造企业和1家高低压成套设备制造企业。2019年,产业园区产值达到4417万元,2020年1—8月产值已达5000万元,预计全年产值可突破1亿元。
在为当地带来税收的同时,产业园通过村集体经济投资分红等形式为当地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产业园区的企业还优先解决了当地180余人就业,带动当地砂石、水泥销售及运输业发展。
用发展带动脱贫,成为贵州电网公司在紫云县扶贫的一大特点。除了电力设备公司外,黔冠公司还投资成立了紫云县麻山绿色生态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搭建产品销售平台,扶持农业产业,带动了一批贫困户脱贫。紫云红心红薯已销往北京、上海等15个省市,进入了南方电网公司多家单位的食堂;新塘村“扶贫腊肉”上了中央电视台。2020年,麻山公司预计销售额可达300万元,惠及紫云全县贫困人口8000人。
紫云县洛麦村驻村第一书记严召波指着一盒当地的香菇说:“都说扶贫产品会卖得贵些,在我们这里不行,同样的香菇外面200克卖48元,我们1千克才卖60元,很有市场竞争力。”产品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这样才能做出持久的产业。
贵州电网公司在重点帮扶的“一镇三村”中尤其注重打造扶贫长效机制。安顺供电局派驻紫云县扶贫工作组组长粟林认为,长效机制意味着一定要找到产业。贵州电网公司对口帮扶紫云县以来,在“一镇三村”投入、整合资金2300万元,建成了养牛场、鱼塘等产业项目30余个,修建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10余个。
在项目的选择上,扶贫干部尤其注重结合当地实际。新塘村第一书记王源今年决定在当地发展肉兔养殖,为此还专门考察了山东、四川等地的肉兔养殖情况。“现在紫云县养鸡的特别多,如果我们也扎堆做这个,不现实。兔子在四川、广东很有市场,技术掌握也相对容易。”王源说,肉兔养殖还可以和新塘村原有的以菌草为主的循环产业结合起来。“这样就算我们任满离开,这里的产业也可以持续发展。”
小寨关村则选择了对村民来说更简捷的产业。“小寨关没有任何的产业基础,自然条件也比较恶劣,我们就与外来的养殖公司签订代养协议,他们提供鸡苗、销售,我们的村民只负责代养,每只鸡养成有2元的收入。”驻村干部崔亚华说,这可能比起自己养再卖的收入相对少,但这最符合现在小寨关村的实际。
这些脱贫攻坚中成长起来的小微企业和产业项目,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这背后还有一批在脱贫攻坚中成长起来的干部以及致富带头人。
培养一支队伍
新塘村的村民姜兴敏在喂兔子时,手指上的两行蓝色纹身特别显眼。“年轻时没有钱买不起戒指,就把“爱老婆”和老婆名字的拼音‘ailaopozhili’纹在手指上。”现在,除了经营养兔场,他和妻子在镇上还有一家汽修厂,生意上了轨道后,妻子在那里负责管理。姜兴敏手指上的纹身戒指也兑现了,给老婆购置金戒指、银戒指早已不在话下。
在享受政府扶贫政策的同时,姜兴敏等人也逐渐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成长起来。他们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当过司机、进过工厂、开过店,曾经的职业五花八门,最后都在家乡发展中找到了归属。
洛麦村驻村第一书记严召波认为,这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而且贫困村的脱贫以及未来的发展必须依赖更多见识广、有乡村情怀的能人和干部来支撑。
洛麦村早些年是远近闻名的“刺头村”,村里少数人在外不务正业,曾经村里一星期收到了两三封入狱通知书。在这样的村子里扶贫,严召波刚开始心里也打鼓。2017年刚来,手机信号也不好,有时一段时间联系不上,粟林开玩笑说:“真怕他遭遇不测。”严召波自己特意带了一把锁,把宿舍门都关得严严实实。
现在三年过去,他的锁早已坏掉,也懒得修,门也常开着。这种变化跟严召波建强了村支部,带好了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这两支队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最重要的是人才。”严召波刚到洛麦村时,村委服务意识弱、服务能力差,“现在村委的所有工作人员每天朝九晚五,村民有事情找过来不能推诿,能在村委这个层面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的就往上反映,再经由村委反馈给村民。”
这种“一站式服务”的背后是严召波帮助洛麦村强化了一支干事务实、作风正派、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现在村党支部将全村36名党员按照年龄、技能和特长进行分类,组建了政策宣传、生产培训、矛盾化解、作风监督4个党小组,强化了党员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党员真正成为了洛麦村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开展土地流转动员工作时,老百姓抵触情绪很重,最早时流转的100亩土地,严召波跑了不下几十次。现在,洛麦村流转了2100亩土地发展特色产业,包括菌草种植与食用菌产业有机结合的循环生态产业园。这些土地的流转非常顺利,带给当地村民的实惠也是有目共睹。
“老百姓都很淳朴,当他们知道你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时,他们就会配合你。当他们配合你时,这个村子的凝聚力就有了,发展产业就有希望。”严召波说。
对于乡村的发展,扶贫干部们考虑得比较远。洛麦村的返乡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严召波忙着物色人选,为村委培养后备干部,还准备请城里的律师来给村干部讲解民法典;崔亚华则是借助村集体经济与外来企业合作的契机,请专业人才来为村里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培训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村干部们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才能带领村民往前走。”严召波说。
“总得留下点什么。”这种留,就是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下来,基础设施的维护,产业的兴旺,了解市场的村民,懂得国家政策、勤恳为民的干部……有了这些,贫困村的长续发展可期。
“紫云”有语君知否?这就是紫云交出的答卷,也是贵州电网公司交出的答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