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走前列、做表率”的动力源泉。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认真学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0年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技兴企行动,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在重大科研项目立项、示范工程建设、高端人才培养、成果培育和国际标准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争当公司科技创新排头兵。
加快技术攻坚新跨越,打造创新优势。国网山东电力牵住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把握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的切入点。抓住技术攻关的发力点,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科技规划,强化科技创新对各专业发展的支撑。巩固智能运检、新材料、电力气象等传统领域技术优势,提升混联电网运行控制、输变电设备精益运维、多能协同等技术水平,拓展电力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储备,建设能源互联网新兴领域实验室。找准两化融合的着力点,聚焦能源互联网建设,顺应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的趋势,围绕能源互联网研究框架3大体系18个关键领域,强化先进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应用攻关,推动源网荷储协同运行、用户互动等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统筹推进能源互联网技术创新典型应用,研究示范工程推进机制,加快济南、青岛、寿光能源互联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北斗、区块链等在能源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实现电网技术、功能、形态全面跨越发展。
加快机制改革新跨越,激发创新动力。国网山东电力把深化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深化科研管理模式转变,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推行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揭榜挂帅制”,建立以项目为龙头的跨单位、跨专业协同创新机制,持续深化科研管理“放管服”,推广柔性团队管理模式,提升基层创新活力。加大创新激励力度,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发挥好物质激励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配套奖励机制,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加强科技成果和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根据收益精准激励团队。改进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质量、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评价机制和科研信用评价机制,实现闭环管理。畅通成果转化推广通道,坚决破除阻碍成果转化推广的“篱笆墙”,建立系统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健全物资采购等成果推广应用机制,支撑新兴产业和省管产业发展。推动首台、首套重点技术装备挂网运行。盘活存量无形资产,开展专利市场化运营,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创新体系新跨越,提升创新效能。国网山东电力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大力推进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产业链联合创新。深化三维创新体系协同配合,推进创新机制整体管控,统筹推进多种创新要素资源融合共享,组织各部门发挥技术牵头“指南针”作用,明确专业重点攻关方向,主动争取并积极承担公司技术攻关任务和示范工程,落实成果推广资金。提高省属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专业团队发挥科研主力军作用。激励市县公司结合自身优势承接新技术、新成果示范任务,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争先意识。深化内外联合合作共享,改进科技决策机制,吸收外部专家组成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打造科技创新智库。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申报高等级科技项目,加快建设山东省能源互联网技术中心和产业联盟。深化企业内部产研用协同创新,打造多种形式的创新共同体。充分激发双创活力,加快推动双创中心实体化运作,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载体作用,加大对群众性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在基层建设转化基地和创客空间,探索设立双创孵化培育基金,引导支持职工创新创效。高标准打造国网山东电力机器人双创科技园,引领行业发展。
加快人才培养新跨越,提高创新能力。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国网山东电力落实公司人才培养“三大工程”,为人才成长“搭台子”“铺路子”“架梯子”。深入实施人才强企行动,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研团队更大的创新资源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行重点科研岗位聘任制,优化岗位分红激励、项目收益分红激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通过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加强科技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激励。加强科技人才“金种子”培养,不断提高青年人才在科技攻关团队中的比重。加快培养高端专家人才,建立高端人才储备库。发挥专业部门与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行领导职务、职员职级、专家人才“三通道”人才成长体系。健全完善特殊人才补贴政策,为高等级专家在科研经费、团队组建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大力培养电网工匠。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像王进一样的蓝领工匠脱颖而出。针对“大国工匠”等特殊高层次人才,研究制订破格聘任条件,落实人才待遇,进一步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加快党建统领新跨越,发挥制度优势。国网山东电力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检验和评价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科技创新的全过程,遵循科技研发规律,落实各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机制,统筹调配资源,搭桥开路、支持创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激励引导广大职工特别是科技工作者主动作为、大胆创新,把论文书写在电网创新发展的变革中,把成果体现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