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首迈入“十四五”新征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国网西藏电力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破解基建管理难题,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完成“三区三州”和抵边村寨电网建设、阿里联网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民生工程,为西藏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强劲动能。
明确西藏电力基建改革方向
西藏电网建设工程普遍存在政治性强、建设环境恶劣、有效工期紧张等特点。同时,基建项目管理、计划、技经、技术等专业人才匮乏,现有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给做好参建队伍安全管控、施工进度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带来困难。
国网西藏电力准确把握当前建设环境的变化,辩证分析西藏电网发展阶段性特征,立足实际,创新体制机制,把建设部由过去的职能管理部门打造成各参建单位优秀员工带领基层单位一起干的“事业部”。成立八大专业工作组,加强团队协作,优化业务流程,打破专业壁垒,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发挥帮扶和基层人员的聪明才智,通过专家培训、师带徒、交流座谈、以干带训等形式加强队伍建设。此外,采取可研初设一体化、框架招标和常规招标相结合的发承包模式管理,发布十八项特别条款,在保障项目安全、质量及投资控制的前提下让项目各环节有序衔接,最大限度争取有效工期。
破解电网建设难题
国网西藏电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分析制约西藏电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努力做到“预则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工程建设。
国网西藏电力向公司总部相关部门汇报,与电规总院、中国电科院等单位先后召开10余次工程推进会,在可研初设阶段充分考虑适应西藏电网设备运行的技术原则及主要设备物资选型,让“基建为生产服务”的原则在各个设计阶段落地;开展包括高海拔地区沼泽地螺旋锚基础的关键技术、超高海拔外绝缘修正、变电站及景观塔美学设计、富氧系统等20余项科技创新,取得九个“第一次”的重大突破;准确判断工程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政府特许全线岩石基础开展爆破施工,120基沼泽地铁塔实施冬季冻土施工;编制高海拔地区机械化施工方案,机械化施工率达55%,一天最多组塔60多基,提升建设效率。
坚持旗帜领航加快西藏电网建设
国网西藏电力深化“党建+基建”工作模式,实现“电网建设战线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工程开工时,同步成立工程临时党支部和党员突击队,聚焦工程进度、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开展“党员身边无违章”“立功竞赛”“廉洁工程建设”等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先后成立“三区三州”电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阿里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实施集团化运作模式,从制度层面建立完善业主、设计、施工、监理职责界面和工作流程,对工程建设各环节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实现了公司总部支撑有力、地方政府协调有序、国网西藏电力统筹推进、参建单位配合到位、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发挥央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应急能力,对包机包车进藏复工的参建单位给予补贴,带领全体参建人员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发挥整体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跑出央企加速度。一手抓计划,一手抓市场。针对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不同单位的实际,采取差异化管理,编制发现和解决问题排行榜,实施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促使参建队伍在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带领西藏电网建设者奋勇担当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西藏的生动体现。国网西藏电力组织基建战线干部职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建战线倡导“为公则明强,为私则谦让”“挺膺负责,躬身入局”的担当精神,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和文学创作比赛,以文化育队伍,推进工程建设。发扬老西藏精神,提炼出“一个积极集体的11条准则”,指引全体参建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当好“螺丝钉”“一滴水”。三万余名施工人员克服气候高寒、低氧、强辐射、生态脆弱等困难,坚持集团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专业管理模式,奋战在平均海拔4572米的雪域高原上。暴风雪中,建设者在海拔4700米的沼泽地冻土区完成基础开挖和组塔;在嘉措拉山顶连续三个月人工开挖深基坑基础,顶着刺骨严寒和强烈紫外线照射进行人工组塔。几百名调试、验收及投运工作人员克服大风、缺氧、失眠等困难,连续奋战两个月,实现零死亡、零伤残、零疫情,超前完成“三区三州”和抵边村寨电网建设、阿里联网工程建设任务,彰显了央企“大国重器”和“顶梁柱”作用,助力加快边疆建设、东西部平衡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