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省网b·体育(中国)

创新增活力 硕果满枝头——国网浙江电力立足企业实际推进科技创新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05-11 08:44:24  作者:王列刚 郑卓凡

  

  5月6日,通过“电力载波+无线传输”采集系统,浙江诸暨市供电公司调控自动化运维班成功采集到位于诸暨偏远山区东溪一级水电站的有关数据。以前,偏僻山区小水电站的信息无法实时采集、监控。为解决这一问题,调控自动化运维班主动开展技术创新,于今年年初研发上线了“电力载波+无线传输”采集系统。

  在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员工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国网浙江电力立足企业实际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坚持顶层设计持续优化、创新技术迭代更新、科研成果持续转化,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全方位促进科研工作开花结果。

  优化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更高效

  4月28日,杭州亚运会组委会、浙江电力交易中心与杭州供电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全面启动2022年杭州亚运会绿电交易。预计从当时起到亚运会结束,杭州43座亚运会场馆和亚运村清洁能源供电量将达到近5.95亿千瓦时。通过绿电交易,亚运场馆能用上光伏、风力等清洁能源发电,实现自身生产用电零碳排放的目标。这次亚运绿电交易,是国网浙江电力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的一次创新实践。

  围绕落实行动方案,国网浙江电力围绕核心技术、能力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该公司统筹布局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重大理论、关键技术、实施路径、成果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技术攻关方向和重大示范工程等关键任务,编制了科技强企行动计划,围绕“技术攻关、体系优化、管理创新、固本强基、价值提升”五大行动,制订了13项重点任务,从源头上优化顶层设计,增强科技创新向心力。

  为了让科技创新更高效,国网浙江电力在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支持职工技术创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大科技奖励力度等方面发力,推动“新跨越行动计划”在浙江落地。

  构建创新生态,双创队伍更活跃

  4月23日,以国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为基础组建的浙江新兴科技公司发出了一道“求贤令”,面向全社会吸纳人才到双创中心进行双创项目孵化。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建立了全职聘用、双聘双挂、合作研究、员工带成果入驻等人才集聚机制,推动科研与产业高效协同发展,构建充满活力、开放共赢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管理上,创新团队“能进能出”。创新团队进驻基地进行双创项目孵化必须达到准入条件,签订入孵协议,入驻后纳入基地考核评价体系。确认不能完成入孵协议的创新团队,经评估后,终止孵化流程,团队人员返回原单位。在人事上,创新团队成员“能上能下”。创新团队采取项目制组织模式,团队成员在项目孵化期间的绩效考核结果,将成为其职业生涯走向的重要参考。

  国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科技咨询室负责人刘周斌从事电力科研工作已有25年。从单打独斗到带领团队,他策划实施了100多个科技创新项目。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刘周斌带领团队在绿色技术、绿证新模式、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领域开展研究。2020年11月底,由他牵头的创新团队研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浙江版绿证(绿色电力积分)自动发证装置,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信息采集及电子凭证发放。

  像刘周斌团队这样的创新团队在国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还有很多。不只在双创中心,国网浙江电力围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引导11家地市供电公司、64家县级供电公司聚焦“首创精神”,挖掘内部潜力,激励员工参与科技创新。一年多来,国网浙江电力申请和获得授权专利数分别达到1770项和1519项。

  突破困局壁垒,协同创新结硕果

  突破工作中遇到的瓶颈,往往是取得新成果的起点。国网浙江电力以“找瓶颈”为契机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该公司科技部、双创中心牵头,多部门协同推进,主动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深入分析、逐个化解,在解决难题的同时开拓思路、激发灵感,催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4月29日,在绍兴220千伏天姥变电站,刘建达、张毅抬出一捆塑料杆,仅用10分钟就搭建了一个轻质、绝缘且防静电的复合材料快装脚手架。

  复合材料快装脚手架由若干标准预制件组成,采用“积木式”组合方式,可现场徒手快速安装,具有重量轻、强度大、绝缘性好、防静电等优点。目前这项成果不仅在变电站及配电网运维中广泛应用,还已向社会推广到大厦玻璃面清洁、古建筑维修等行业领域。

  去年,在国网浙江电力双创示范基地举办的浙江能源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创新成果交易会上,20项科技创新成果引来60多家企业争相购买,其中单项成果最高成交价为240万元,成交总金额达903.05万元。

  今年,国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将围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技术等方面组织100项研发、转化、自主产业化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同时,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形成人人皆可创新、创新皆有成果的局面。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