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行业要闻

煤价上涨两三倍 政策“组合拳”如何见成效

能源发展网发布时间:2021-10-27 00:00:00

天气一天天凉了,山西平遥已有入冬的感觉。往年这个时候,平遥县香乐村村民郝秀丽家里就该开始烧煤取暖了,但今年因为煤价上涨,煤炭供应紧张,她家只能暂时用电暖器取暖。

当地的散煤价格今年涨得厉害。据郝秀丽介绍,“从500元一吨涨到了1700元一吨”。虽然当地政府会按每吨煤1000元左右下发补贴,但煤价还是偏贵。

部分北方地区的居民也有类似感受。甘肃、内蒙古等地居民在网络平台上反映,今年冬季取暖用煤价格上涨,有些地方煤价最高达到去年同期价格的两到三倍。

取暖季开始,能源短缺的局面在全球上演,碳达峰碳中和的“减碳”要求又箭在弦上,能源供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出政策“组合拳”

数据显示,8月下旬以来,动力煤期货价格由不到800元/吨,一路最高突破1900元/吨,有些地方取暖用煤价格从之前的800元/吨涨到超过2000元/吨。煤炭价格的上涨,不仅影响普通居民采暖供热,也影响下游的电力供应。我国大约有六成电力生产依赖煤炭的供应,“煤超疯”对宏观经济和基本民生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撰文指出,今年以来,煤炭供给持续偏紧,自有产能拖累和进口受限是主要因素。同时,全球范围内煤炭与天然气普遍存在短缺现象。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带来需求新增长,今夏全球发电需求普遍超季节性增长;另一方面,全球普遍存在绿色转型压制石化能源生产、而新能源稳定性弱的情况。

从国内情况来看,煤炭的产量与需求也出现不匹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1-6月全国煤炭消费量约21亿吨,同比增长10.7%,而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9.5亿吨,同比增长6.4%。

为了应对煤炭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组织召开煤电油气运重点企业保供稳价座谈会;在郑州商品交易所调研强调依法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资本恶意炒作动力煤期货。

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发改委价格司在组织地方对煤炭生产流通企业进行成本调查的基础上,会同价格成本调查中心组成多个调查组,赴有关省份对重点煤炭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为确定煤炭价格合理区间和制止煤炭企业牟取暴利提供依据。

10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在b·体育(中国)发布会上强调,发电企业要加大煤炭采购力度,守牢7天存煤安全底线。10月21日,银保监会表示,要千方百计保证煤电、煤炭等生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要,督促金融机构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煤电、煤炭、供暖等企业和项目给予合理的信贷支持。10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消息称,对煤电和供热企业今年四季度应缴纳税款全部办理缓税。

生产运输环节加快供应

在地方层面,全国主要产煤区域均推出了相应措施。

陕西榆林提出,从10月19日起,辖区内煤炭销售价格在同类煤种现有市场价格基础上下调100元/吨,已签订长协保供企业价格不得超过1200元/吨,民营企业不得超过1500元/吨。

近日,大同、朔州、蒙东、鄂尔多斯、榆林、铜川等地多处煤矿主动降低煤炭坑口销售价格,降价幅度均在100元/吨以上,最高降价达到360元/吨。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9月以来全国允许153座煤矿核增产能2.2亿吨/年,四季度可增产5000万吨以上,将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38座建设煤矿列入应急保供煤矿,允许阶段性释放产能,合计产能1亿吨/年;为60余座煤矿办理接续用地手续,确保1.5亿吨/年以上产能稳定释放;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临时停产停工煤矿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煤炭市场供应。

生产环节加快供应之外,运输流通环节也在加快调整。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今年冬天的供暖并没有受多大影响。家住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的退休老人段国栋告诉记者,因为今年入冬时间早,他所在的社区提前十几天就开始供暖了。“10月20日家里的热水管就热了起来,供暖费还和往年一样,每平方米4.8元,另外每月还有一笔退休职工供暖补助。”

如何应对“减碳”挑战

实际上,煤价上涨、能源紧缺的局面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场挑战。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开始蓬勃复苏,带动能耗需求增长,但煤炭供应却没能跟上,石油、天然气、水电等其他能源也未能较好地发挥替代作用。作为全球煤炭价格基准的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交易价格突破每吨200美元,为2019年年底的3倍。

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已经拉响警报。为应对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一些国家也在动摇清洁能源的推进行动。9月,英国启动了一座旧煤电厂,以满足电力需求;欧盟一些国家也在考虑开放燃煤和石油工厂,以避免冬季停电。有分析认为,这场能源短缺的危机可能还会继续蔓延,这将影响各国碳排放目标的实现。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最近在一场公开论坛上表示,减碳不应该是运动式的,不能急功近利。部分地方在能源“双控”指标的影响下,为了完成减排指标拉闸限电,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反映了一种倾向。

“我们现在减排、‘减碳’采取的还是从上到下层层分解任务目标,主要依靠行政性手段来推动的方式,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刘世锦认为,在能源供应短缺与“双碳”目标之间,应该遵循“先立后破”的原则,关键还是要用绿色技术来替代传统技术,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能源供应,降低生产速度。“‘减碳’过程应该遵循绿色转型的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好事不一定能办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