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行业要闻

国家能源集团绿色智慧航运护航能源保供

国家能源之声 发布时间:2024-07-12 11:52:21  作者:冯韶新 徐彬彬 郭桦

  向海图强风帆劲,绿色智慧保供忙。

  在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通道上,从北方港至沿海和长江流域的航线上,国家能源集团立足交通强国使命,以绿色打底,智慧护航,安全保供,所拥有的58艘船舶,连续多年稳居中国沿海散货运输量第一。

  海运量约占北方港下水煤炭的四分之一,年货运量超过两亿,2023年达到2.58亿吨,如此大的量,作为我国航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的重要一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向海图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明确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同时,集团提出全面建设世界一流清洁低碳能源科技领军企业目标,航运产业怎么办?”集团航运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必须持续坚持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运力迭代升级和新技术研发应用,建设绿色航运、智慧航运、韧性航运,不断提高能源运输的安全保供能力。”

  紧抓转型风口,建设“绿色航运”

  全球航运业当下最大的风口,无疑是绿色化转型。

  今年5月,伴随着国际首艘内河万吨级甲醇双燃料综合电力推进散货船——“国能长江01”轮顺利下水,标志着我国多能源混合电力推进技术成熟应用,绿色航运迈入新篇章。

  集团航运公司武汉航运安技部主任周伟说:“‘国能长江01’轮于2023年6月开工建造,2024年6月27日成功加注第一罐绿色甲醇,预计2024年7月底正式交付,建造该船也是深入推进长江航运布局,践行“双碳”战略,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周伟介绍,该轮应用先进的混合动力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及能效优化技术,对长江不同季节、不同航段、上下水功率变化剧烈的特殊营运工况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航运产业积极参与研究并使用新型船舶。5月23日,集团航运公司在上海航运交易所成功摘牌中信金租11艘散货船资产包,船舶载重总吨位70.5万吨,这些新型船舶具备浅吃水、低油耗的优势,油耗可降低30%,在降低物流成本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7月4日,首艘以“国家能源”命名的8.5万吨散货船——“国家能源821”轮从天津港务码头13号泊位驶离,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集团国际远洋船队更新升级进入新阶段。这是集团为深入推进国际化布局,扩大远洋运输船队规模,提高国际航运市场影响力,迈出的坚实一步。

  “国家能源821”轮采用黄埔文冲自主研发的“海鲸”系列设计,船长228.9米、型宽36.0米、型深20.15米、满载吃水14米、载重量达85000吨,货舱舱容达10.6万立方米,适用于装载煤炭、矿石、谷物等多种散货。在设计上,该船采用了船体线型优化、上建降阻等节能技术,配备了高效螺旋桨、节能导管和节能帽鳍等节能装置,在同类船舶中,船舶阻力最低。“国家能源821”轮在艉部特别安装了节能导流装置,可提高螺旋桨推进效率,提升航速,降低能耗并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技术领先、节能环保等特点,其油耗、航速、舱容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传统巴拿马型船舶相比,“国家能源821”轮日油耗降低约5.7吨,货舱舱容增加约16000立方米,被定位为新一代环保巴拿马型散货船,同时也是集团船队中载货量最大的远洋散货船。

  “我们大力发展绿色船舶研究建造和新能源研究应用,完成了4艘3500吨级纯甲醇混合电动内河散货船项目的立项工作。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公司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也为整个航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周伟说,“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电机组的能效优化控制策略’与‘船舶交流配电网的电源输出功率优化调整方法’两项技术获得发明专利,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绿色航运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目前,集团航运产业已完成船舶岸电全覆盖。其中35艘海船安装高压岸电设备,24艘海船安装低压岸电设备,建成了国内配备船载高压岸电受电设备数量最多的散货船队。自2012年以来,船舶共使用岸电超3025航次、11.36万小时、2446万度电,减少燃油消耗约6412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约20121吨。根据交通运输部水运局统计,集团航运产业的船舶岸电使用量占据中国沿海散货运输船总使用量超过75%,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减碳、节能的责任担当。

  聚焦科技创新 建设“智慧航运”

  2024年7月10日至15日,第20个中国航海日活动周在天津市国家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作为承办单位之一,集团航运公司交通强国试点项目、智慧应用、智能航运先导应用试点项目等创新成果一一亮相。

  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内河船舶编队航行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我国首艘万吨级甲醇双燃料综合电力推动江船建造项目,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观望。

  近年来,集团航运产业积极申报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加快推进甲醇绿色燃料船舶建造,逐步实现燃料从“灰色”甲醇向“蓝色”甲醇和“绿色”甲醇的迭代应用。

  航运公司科技创新中心主管郭桦介绍说:“我们密切关注甲醇、氨等新能源燃料运输业务,开展甲醇加注船技术研究,参与甲醇加注和运输配套产业标准、规范法规制定,做好技术及知识产权储备。同时,推进锂电池、氢能电池等为动力的新能源船试验试点,落实‘电化长江’目标,引领和推动内河船舶向清洁化、节能化发展。另外,聚焦数字化转型,我们积极推进智能船舶和智慧运营技术应用,加快实现船舶技术‘数实融合’,推进船舶智能航行技术迭代升级。”

  紧密围绕航运产业的转型升级,集团航运产业特别关注未来能源、未来信息、未来网络、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航运公司积极参与云网平台、船舶数字孪生、航运AI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积极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上,集团正积极推进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内河船舶编队航行技术及应用示范”的建设工作,研究自主船舶编队的标准、技术、装备体系,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多艘异构内河货船自主编队、远程控制,以减轻人工操作负担、提升航道运力。

  承担并完成了交通运输部首批先导应用试点“沿海大型散货船舶智能航运先导应用试点”项目,实现了在航船舶百兆以上可靠卫星通信、海上船舶分米级高精度定位、2海里范围内透明航行等核心应用能力,形成了大型散货船舶智能化升级的成套技术和装备。

  郭桦说:“集团在导航、通信、感知和远程监测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突破,实现了海船分米级高精度定位,提升数据传输吞吐量提升十倍以上,实现了船舶航行电子瞭望、感知增强、远程诊断、拖轮智能协同的优化协同。”

  项目成果在“神华531”轮等15艘船舶上应用两年来,累计航行里程达到35万海里,完成能源航运量超1100万吨,进出港与靠离泊协同作业104次,有效提升了我国沿海沿江能源保供的安全和效率,项目研发的智能化辅助航行系统应用船舶总吨位87.63万吨,初步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智能化辅助航行船队。

  基于高精度融合模型的对流层延迟误差补偿技术,解决了北斗星基增强信号质量问题,提升了海船卫星导航信号的精度和可信性,定位精度达0.1—0.2米。

  基于深度学习,实现了靠离泊姿态精确感知以及航行环境360°无盲区全景监测,研制的感知装备和系统达到海上物标识别准确率98.5%,实现了低能见度下2海里范围内的可视航行。基于本项目成果,完成的国家标准《智能船舶风险评估方法》填补了我国智能船舶尚无安全技术标准的空白。

  基于集成群体感知手段,开展了船舶超视距感知信息服务技术研究,构建了支持大型散货船舶全过程航行的超视距感知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大型散货船舶智能化运行监测平台在国家能源集团完成安装部署,岸基管理人员借助该平台实现了下属船舶的实时位置监控、运力情况分析、航行辅助决策,有效提升了我国南方11省能源保供的安全和效率。

  大海航行风帆劲。作为国内最大的散货运输企业,为提升我国船舶智能航行的技术水平,提高航运产业科技竞争力,保障海上能源运输的安全和效率,集团航运公司奋发图强,勤奋耕耘,正满怀信心阔步前行在绿色、智能的世界一流能源航运企业大道上。(作者 / 冯韶新 徐彬彬 郭桦)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