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时,我的班里有个同学,单名一个“萱”字。那会儿的“萱”还不似现今,经常出现在人名里。在那个时代,可是个十足的生僻字。入学相互介绍时,她总是跟人解释:“‘萱’,萱草的‘萱’,萱草是一种象征母爱的草……”
也是从那是起,我才知道这世上竟有“萱草”这种富有如此美好寓意的草木。虽未有幸亲眼见过,但心却向往之。
长大后,慢慢得知:萱草,别名很多,有“忘忧草”、“金针”、“黄花菜”之称。其中,这些名字还和一个故事有关。
相传,秦末大泽乡起义的领袖陈胜,早年家中十分贫苦,甚至到了家中无米下锅的局面。为此,他经常不得不出去讨饭度日,加之长期缺乏营养,导致他浑身浮肿、胀痛难忍。一次,陈胜到一家姓黄的母女家讨饭。黄婆婆是个好心肠,她见了陈胜可怜的样子,十分心疼,便为他蒸了三大碗萱草花来吃。对于当时早已饥肠辘辘的陈胜来说,这碗萱草花堪比任何人间美味。于是,他就三下五除二地将三大碗萱草花下了肚。谁知道,神奇的事情发生,这萱草花不仅让陈胜得意果腹,更治好了他多年来的全身浮肿。陈胜十分感谢这家黄姓母女,并表示来日自己发达了定会相报。大泽乡起义后,陈胜称了王。可面对佳肴珍馐,却怎么也提不起陈胜的胃口。有一次,他突然想起了萱草花的美味来。于是,将曾经救过自己的黄家母女,请进宫来,山珍海味地款待他们。提及萱草花,陈胜便请黄婆婆再蒸一碗给他吃。黄婆婆又采了一些萱草花,亲自蒸好送给陈胜。陈胜端起饭碗,只尝一口,竟难以下咽,连说:“怎么回事,味道不如当年了,这可太奇怪了。”黄婆婆说“实际没什么可奇怪的,这真是饥饿之时萱草香,吃惯酒肉之时萱草苦啊!”一席话,羞得陈胜跪倒在地连连下拜。从此,陈胜将黄家母女留在宫中,专门种植萱草,并时常吃它们,时刻警示自己不忘旧日的困苦。同时,他又给萱草取了另外两个名字,一名为“忘忧草”,一名为“黄花菜”。因为黄婆婆的女儿名叫金针,而且萱草叶的外形像针一样,所以人们又叫它“金针菜”。消息一传开,人们就纷纷用萱草根来治疗浮肿病症,后来被郎中发现,经过反复应用成为一味常用中药。
故事虽是传说,但萱草可入膳、可药用,在历史上都是有确切记载的。西晋张华《博物志》中就曾载道:“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而萱草的药用价值也很多医学著作中有闻:《本草拾遗》中就说萱草,治沙淋,下水气,主酒疸黄色通身者,捣绞汁服。
如此可爱的草木,为我所最为钟爱的,还是第一次听到它时的含义——母爱。现如今每逢母亲节,大家都会买上一束康乃馨献给自己的母亲。可要知道,母亲节是个地道的“舶来品”,这个“洋节”起源于美国,被定位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在我们传统节日中,虽然没有单独命名的母亲节,但以“孝悌”、“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两千多年的沁润下,对母爱、对双亲的感恩、报答之情早已渗透至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如果说康乃馨属于西方的“母亲之花”,那么萱草就是地地道道的我国的“母亲之花”。萱草作为母亲之花的象征,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卫风》:“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其中,谖草就是萱草。《诗经·梳义》中又说:“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这里的“北堂”是指古代主妇们住的房屋,常用来指代母亲。而到了唐代,孟郊在《游子诗》中则直接表明了萱草象征母爱的含义:“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而还是孟郊的另外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百年来不知道出了多少即将远行游子心中的眷恋,又道出多少“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挚爱。
听人家说,世间的每个女子都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仙子。她们是那么的美丽、高贵、不染尘埃。然而,当她们成为母亲的那一刻起,她们会收拾起自己所有的骄傲,甘愿做了“折翼的天使”,燃烧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去孕育、抚育她的“小天使”。十月怀胎,谨食慎行,不敢走错一步、踏错一步。恶心、呕吐、浮肿、行动不便……有的“准妈妈”甚至为了孩子的健康不知道在自己身上打过多少次针、留下多少疼痛的记忆。肚子里的孩子缺少什么营养,“准妈妈”就要吃什么,不管自己是否愿意吃下,用自己的身体甘当宝宝的天然“保温箱”。而一朝分娩,更是用自己的生命相托。再到慢慢的抚育之路,那个曾经飘逸、洒脱、不凡的女子,再没了往日的气息,有的只有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不曾停歇的相夫教子、永无止境的牵肠挂肚……
时光的打磨下,那纤细白嫩、葱管儿一般的纤纤双手终有一日变得枯萎干瘪;昔日里,挺拔婀娜的腰身在常年的劳累中弯曲变形;那黑如墨瀑般的秀发也在无限的操心中渐渐随风凋敝……但有一样没有变,那就是——美丽。
没有了任性和浮夸、少了喧哗与烦争。那是历经大浪淘沙、洗褪铅华后之的从容恬淡之美;那是燃尽自己一生、却不计得失、暖如冬日一般的慈爱之美;那是缝在游子衣缝中带着体温的牵挂之美。母亲,永远是那个世间最美丽的女人!
萱草花再开,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顺遂、平安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