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挪威的森林》
十多岁的少年,在夏日午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视线穿过杂乱的电线杆,望向远方,看着浅蓝的天空,青春期总是多少会有些许失望迷惘、无助失落,一直在努力改变状态,却并没有什么转变,最后只能是当个过客,看着自己在纷纷扰扰的社会里迷失了自我。生命中难免会有孤独寂寞的时候,沉寂的孤独衍生出了抑郁,随之产生了死亡的念想,结果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告别这个社会和爱自己的人。此刻,青春的迷惘仿佛在生命的荒漠里遇见了无助的流沙,期待拯救者的出现,然而自己依旧拼命挣扎,但越挣扎,就越容易深陷于流沙中,最后即便拯救者出现了,也还是无力去帮自己摆脱流沙。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我们不是害怕孤独,只是在试着摆脱孤独、寻找陪伴的时候失败了,失望了,所以不再愿意走出那一步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它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到达那里而已,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到来那里,但并不妨碍这片森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如同歌词里面唱到的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未曾到过的地方,那里湖面澄清,雪白月光下的空气显得格外宁静,那里藏着许多回忆和秘密,是一个我们一直渴望到达,却始终深藏的地方。这是一个紧紧守护、别人无法走进的地方,一片心灵的净土没有欺骗虚伪。
对于生与死的探讨,从来都是人生最为深刻的命题,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生命在很多人的眼中不过是碌碌无为,混沌而过,何曾会有人对生命深入地思考过呢?“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生并不为了死,但有死才会有生,生与死的相互依存,生命因为死亡的存在,我们才会体会到它的珍贵,换言之,是死亡让生命有了意义。但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如同花开与花落、叶绿与叶黄,生与死的交替更迭,让大自然的景色有了独特的味道,每个生命也因为生与死有了个体存在的意义,新生和逝世让生命有了传承的意义。
生与死或许是哲学上深刻的问题,其实正如“风过留声,雁过留痕”,人不必生而伟大,但至少有所收获,生命的意义只不过是“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待过。”生命不能一直沉溺于迷惘和孤独当中,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完成生命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