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寒潮突然袭击准格尔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17摄氏度。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矿坑却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电铲高举勺斗挖掘煤层,卡车轰鸣着穿梭运输原煤,洒水车往来洒水降尘,原煤生产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图为煤铲装车作业场景
早上7时,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黑岱沟露天煤矿采掘队的职工何利军已在家中用过早餐,准备搭乘客车前往矿山,开始他一天的辛勤工作。作为拥有16年工龄的电铲司机,早起已成为他的习惯。“工作时要打起精神,注意安全!”临行前,妻子不忘叮嘱他。
在乘车点,何利军踏上了驶向矿山的客车。车窗外,冬日初升的太阳正缓缓穿透层层叠叠的云海,将广袤的大地温柔地镀上了一层璀璨的金辉。而何利军的心境却与这明媚的景色截然不同,他的内心被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填满。他深知,在这个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温暖。
7时50分,何利军抵达采掘队会议室参加班前会。“今天1号WK35煤铲主要负责3号、4号破碎站的供煤任务;3号WK35煤铲需要更换提升钢丝绳,更换完后负责2号、5号破碎站的供煤任务;WE2350 装载机去煤坑六上作业区进行上煤作业......”会上,班组长张国强详细部署了当天的工作任务,并再次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何利军认真聆听,不时点头,心中默默规划着如何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在凛冽的寒风中,1号WK35煤铲巍然屹立在煤坑作业区,犹如一位蓄势待发的勇士。何利军和郭凤全与上一班的司机完成交接后,便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老郭,今天天气比较冷,检查仔细点。”何利军一边说着,一边已经动手细致地检查起煤铲来。他一丝不苟地审视着铲斗的每一个角落,行走装置的灵活度,以及回转装置的运转情况,确保设备处在最佳的工作状态。
“放心吧,利军。”郭凤全笑着拍了拍自己坚实的胸膛,那语气里,满是自信与默契。
各项检查一切正常,何利军发出装车的鸣笛声,1号WK35煤铲这头钢铁巨兽缓缓启动,挥舞起勺斗。不远处,一辆辆运输卡车仿佛听到了战斗的号角,纷纷响应,轰鸣着引擎,有序地驶近电铲,宛如一列列整装待发的钢铁长龙。何利军紧盯着操作台,双手熟练地操控着设备,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
在煤坑作业区域,厚达10多米的煤炭一铲一铲被装到大型运输卡车,并运输至破碎站,经过选煤厂洗选后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每一块被运出的煤炭都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温暖,也是对他们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的最好见证。
午饭后,何利军按照“一班三检”制度,认真进行了班中检查。他仔细查看设备的各项数据指标,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就到了下班时间。当最后一车煤炭被运走,何利军完成了当班的挖掘任务。根据卡调系统统计,他们当天共挖掘150车煤炭,每车重达160吨,总计27000吨原煤。看着这骄人的成绩,何利军和郭凤全相视而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17时30分,何利军搭乘班车踏上归途。回想当天的工作情景,心中充满了自豪。他深知,自己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煤铲司机,但他驾驭着那庞大的“钢铁巨兽”,每一次操作都关乎着能源的稳定供应。这份责任,如同灯塔一般,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
截至12月17日,黑岱沟露天煤矿年生产商品煤3007.7万吨,突破3000万吨大关,超计划26.2万吨,完成年进度计划的97.02%。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准能集团还有很多像何利军一样的人默默坚守在煤海一线,为能源保供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向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