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电 > 行业要闻

央视《对话》聚焦风电,“双碳”再现最强音

新能源决策参考发布时间:2023-07-19 13:34:46  作者:武魏楠

  6月28日,常年风大浪高、水深涌急的福建平潭外海已经连续1天多都处在风电安装的窗口期。国内最先进的新一代海上风机安装船“白鹤滩”号正在抓紧时间完成风机的叶片安装。

  14时30分,经过30多个小时不间断的叶片安装,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三峡集团福建海上风电场顺利完成吊装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在高端装备制造、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能力等全产业链上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并且自2010年之后,再也没有让出过这一荣誉。2021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也跃居第一。

  海上风电历来以造价高、难度大著称,因此推动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也就成为了海上风电降本的重要路径。

  这次在福建平潭外海吊装的海上巨无霸正是由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联合研发制造的。2022年,金风科技跃居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风电整机制造商。而16MW海上风机不仅是全球首台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而且还是全球吊装高度最高、叶轮直径最大的风电机组。

  在中国全力冲刺“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海上风电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重磅经济谈话节目,《对话》始终重点关注国家经济命脉行业,尤其是市场热捧的新产业、新科技、新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双碳经济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产业,也不断地登上《对话》舞台。

  截至目前,《对话》栏目已经先后关注了光伏、动力电池、氢能、风电等中国领先的新能源产业,向大众和中国经济界展现了中国在“双碳”进程中的强大优势以及新能源产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具备的强大动能。7月15日,《对话》栏目再度聚焦中国风电行业,三峡能源总经理张龙、金风科技董事兼总裁曹志刚、明阳智能总裁张启应等风电领域的大咖围绕着全球最大风机诞生等一系列话题,热议中国大风机诞生的背后。

  风电新时代

  单机容量不断增加,正在成为风电行业的一大趋势。在可再生能源开发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约束也在逐渐变化。因此,让每一台风机有着更大的单机容量无疑是更具经济性的做法。

  安装困难、造价高的海上风电更是如此。

  从整个风电场的投资来看,陆上风电的机组成本占50%,海上风电的机组成本约占30%。同等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更大单机容量的机组,不仅可以让度电成本更低,也减少了安装、运维和时间上的成本。

  不过有了大容量的风机,也不一定能发出更多的电。让靠天吃饭的风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还需要智慧的大脑。

  “风电机组的极限不仅仅在于容量大小、尺寸、重量,更重要的是效率更高、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更低。”曹志刚说,“这需要通过更加智慧的风机来实现。也就是说,风电机组不仅是大个头,还需要大智慧。”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彻底改变风电行业。从最早的智能监控、远程控制,到现在全面的数据收集、智能分析、自动化管理,风电的运行逻辑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风电以往都是靠天吃饭,但是现在智能风机全身上下有好几百个传感器、激光雷达。我们已经可以提前预测风速、风向等信息,进而调整机组运行策略,最终达到发电最大化。” 曹志刚说。

  相比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的固定投资要更多。因此保证在机组的生命周期中发出更多的电,是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作为随机性更强的电源,风电参与市场交易天然地存在一定弱势。加强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更精准地预测机组发电情况是保障风电、尤其是海上风电在未来市场化条件下收益的重要基础。

  发力国产化

  建成投产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机组,是属于中国风电制造业的荣耀。

  20年前,中国的风电市场刚刚起步,却鲜少有本土风机品牌。西门子、GE、维斯塔斯等外国品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流。

  作为高端制造业的代表,风机制造的全产业链包括了叶片、玻纤、碳纤维、齿轮箱、轴承、保持架、铸件、轴承特种钢等等。风机自主化的兴起,对于中国制造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的自主化道路对产业链起到拉动作用,这使得中国拥有了全球风电行业中领先的全产业链的制造产业集群。今天,这个集群对中国大风机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曹志刚说。

  目前,全球风电供应链已高度集中在中国和亚洲市场。根据MAKE2023年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风电市场上,中国境内生产的叶片占全球比例超过60%;齿轮箱占全球比例超过70%;铸件占全球比例超过85%。

  中国的供应链企业获得了规模化带来的巨大市场红利,可以持续降低原材料价格和制造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整机厂商跟供应链企业进行强强联手,合作研发去探索前沿技术。

  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品牌和质量的保证。

  近年来,不少国际风机制造商纷纷暴雷质量问题。但中国风机在国际市场中始终保持着好的声誉。

  伴随着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生态圈的快速进步,中国风机制造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超越。

  而随着大风机制造的不断创新,中国风电企业也开始成为行业探索着。通过技术创新、实验验证,使用新的数学模型、新的理论、新的标准,不断探索实现碳中和的正确道路。

  碳中和未来

  在2022年全国发电量中,火电占比66.5%,而风电占比8.6%。毫无疑问,风电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对话》中,专家表示,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可能需要12亿千瓦风电装机。按照10MW单机容量计算,一年按装1万台风机,每年就能实现1亿千瓦装机目标。如果没有大风机,这个目标显然是很难实现的。

  随着近海风资源开发趋近饱和及用海限制,深远海成为海上风电发展的新方向。截至2022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超30吉瓦,已招标待建和未招标项目容量超70吉瓦,基本集中在近海海域。全国深远海海上风电规划共布局41个海上风电集群,预计总容量290吉瓦,是近海的3倍。

  长期以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都富集于西北、西南地区,远离能源消费重心东部。长距离的电力输送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难点,也大大增加了成本。

  沿海省份经济发达,能耗大,属于用电需求集中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电力缺口,且现在发电以化石能源为主,减排压力巨大。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潜力超过35亿千瓦,目前装机容量刚超过3000万千瓦,利用率不足1%。这些宝贵的海风资源,注定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风机的单机容量可能还会不断增加。

  更大单机容量机组的普及,将帮助海上风电开发利用更好的风资源机位点,提高风电发电量,进一步降低风电的度电成本。

  央视《对话》以海上大风机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风电制造业的艰辛发展历程和过去十几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这表明风电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随着全球碳中和技术的进步,风电未来必将会在世界能源转型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风机制造业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大风机创新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风电企业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实基础。在这个激烈变革的时代,风电也已经成为能源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肩负重任的中国风电企业必将不断砥砺前行。(新能源决策参考 武魏楠)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