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市区出发,一路向南至临港新城,再前往洋山港,一座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海面之上,一直向深海延伸。这就是“国之重器”东海大桥,它是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
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一排排白色的风机高高耸立,巨大的桨叶缓缓转动。
它们静静地伴在东海大桥一旁,伴着忙碌的车流,迎来送往。这是中国第一个安装着国内自主研发风机的海上风电场,这一排排“壮丽”的风机,正是中国海上风电领军者电气风电的“杰作”。
6月29日,《每日经济b·体育(中国)》记者通过线上连线专访了电气风电董事长缪骏,就电气风电的发展、公司管理制度改革以及登陆科创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交流。
追回逝去的春天
2022年春天的上海是静默的,疫情侵袭让人们的生活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但这并未停下电气风电前进的脚步。总部虽身处上海,电气风电的业务却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缪骏向《每日经济b·体育(中国)》记者说明道:“发展至今,电气风电已经是一家全国性公司,目前总部设置在上海,但生产基地分布在全国。研发方面,我们分布在西安、杭州、大连等地的研发中心均未受到本轮上海疫情影响。”
此外,公司一直在推进的数字化转型也降低了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一直对整个公司的数字化转型高度重视,公司内部日常经营的生产管理流程已经全部线上化了,所有的研发也都是在线上或者甚至是在云上进行。现场的运行维护、安装项目施工等也都是分布在全国各地,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也比较有限。”
受影响较大的,则是大件物流以及客户拜访工作。因此,6月10日,当疫情稍稍缓解之际,电气风电便召开誓师大会,要追回“逝去的春天”。
缪骏在誓师大会上说,本轮疫情期间,各条线干部员工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居家不停工,在全面复工复产之前已有150余名干部员工主动离沪推进业务。沪外机构也打好“补位战”,把远离的客户拉了回来。下半年,全体干部员工要继续开足马力,抢回疫情中逝去的时间。
缪骏也对记者表示:“我们管理层都在带头尽快地去拜访客户,把关系再恢复起来,把该谈的事情尽快谈定,该签的协议和合同要签下去,该推动落实的事情要尽快推动落实,把逝去的时间抢回来。”
一方面,按照既定经营目标,市场销售团队以最快速度恢复沪外客户拜访、交流活动,积极对接客户、满足客户需求,开拓市场。公司在采购、制造、物流等多条线则协同并进,根据重点物料到货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节拍,全力以赴完成全年既定目标。同时,也高度重视供应商协同复工达产,充分排摸供应商所在地的相关防疫政策,提前做好规划和预案,主动协调内外部资源,加强供应链的应急保障能力。
时间不等人,“把时间抢回来”就是电气风电下半年要做的。缪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着。而其本人,就是在远赴甘肃拜访客户之余,线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风行有常,适者为王”
在电气风电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在研发还是在市场竞争中,公司总在时刻面对挑战,攻关克难。
电气风电的前身是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6年,至今已有16年。成立之初,公司的策略是许可证生产,引入德国Dewind的成熟机型以及通过与德国风电整机设计公司Aerodyn长达三年的联合设计、培训及软件合作,公司掌握并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风电机组设计能力。
技术引进,构成了电气风电最初的技术底蕴。而通过消化吸收,电气风电很快形成自己的竞争力。缪骏介绍:“2008年,公司推出2兆瓦的风机。2010年,我们为东海大桥项目研发了当时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3.6兆瓦。”
“风行有常,适者为王”。电气风电在摸索风的规律,也在探索符合中国风电行业发展的独特道路。
东海大桥项目是国内同期应用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彼时,相比国外海上风电已经发展二十余年,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才刚刚起步。关于东海大桥项目,在缪骏的记忆里有几件事印象深刻。
作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电气风电从陆地走向大海。彼时,公司前任总工程师王力雨扑在现场、扑在样机上,在烈日下连续奋战一个多月。“我印象特别深,他是戴着太阳镜的,奋战一个多月后,他被晒得漆黑。脱掉太阳镜,眼睛就像熊猫眼。”
海上风电的一大问题是风机的吊装。当时,国内的安装船还没有如今这么先进,安装的吨位也不够。为此,电气风电联合中交集团、申能集团三航局三方共同进行创新和研发,最终研发出一个独创性的整体吊装方案,就是把风机在岸边基本上组装好,再整体挪到海上吊装。
“这个方案是全球领先和独创的,到目前为止,都是一个很先进的吊装方案。一方面既满足了东海大桥特定的海况,另一方面,事实上证明安装方案效率也非常高。”缪骏说。
由于风机第一次下海,后续调试过程并不顺利,也很艰苦。“最开始的时候,员工调试过程都是吃住在海上,睡在塔筒里面,枕着波涛入眠。几瓶矿泉水、几块面包度日。这样,假如晚上风机出现问题,随时可以上去调试。”
员工的辛苦调试,给电气风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缪骏称:“到目前为止,风机运行很平稳。(东海大桥项目)磨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后续很多海上风电项目经验,就是源自这个项目吃的苦。”
彼时,中国海上风电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局面。为要谋得进一步发展,电气风电决定把目光投向了世界海上风电先驱——欧洲。
2012年,上海电气与已经在海上风电领域拥有成熟经验的西门子成立风电合资公司。缪骏表示:“中国海上风电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上海电气(电气风电)与西门子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都从中获益良多。西门子向我们许可了部分产品,合资期间也带来了国际先进的风电各业务链上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我们在原来自我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快速对接世界一流的海上风电标准,并将其成功引进国内。”
“海上风电存在很多风险,海上安全作业标准、规范如果靠我们自己摸索,也可以。但是通过与西门子合作,大大缩短了时间,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付出。”缪骏总结。
乘风而起,踏浪而行
经过多年沉淀,电气风电在海上风电领域站稳脚跟,并逐渐成长为中国“海上风电一哥”。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及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历年统计数据,电气风电自2015年以来,连续7年蝉联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第一。其中,2016年、2021年新增装机量全球排名第一。
风电市场竞争激烈,电气风电常常是“踏浪而行”。自2017年、2018年开始,随着国内行业形势的变化,产品迭代速度越来越密集,电气风电也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
“自2008年开始,公司2兆瓦的风机系列卖了接近七八年时间。但从2017年开始,便感觉风电迭代速度加快了。很快就从2兆瓦升级2.5兆瓦,突破3兆瓦。陆上单机容量由最初的1.5兆瓦上升至目前的5兆瓦、6兆瓦甚至7兆瓦。海上单机容量由最初的3.6兆瓦上升至目前的15兆瓦,甚至更高。”
风机大型化,是因为随着国家补贴的退出,平价上网政策的落地,平价大基地项目、分散式风电项目的需求增加,对提高风能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风电项目投资开发运营的整体经济性、提高土地/海域利用效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速促进了大兆瓦机型的开发。
电气风电分析判断,大兆瓦、高可靠性、高经济效益的风电项目整体解决方案在市场上的认可度高,具备大兆瓦机型产品能力的整机厂商在未来将更具市场竞争力。
为了积极响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电气风电选择借鉴华为的成功经验,引进IBM的IPD(产品集成开发流程)体系。
华为强大的研发能力,与IPD体系密不可分。电气风电同样选择了IPD体系,加强了市场端与研发端的衔接,使得产品开发速度、效率和成功率都大大提升。
在2021年年报中,电气风电提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公司除了严格执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GB(国标)等风电行业设计标准以外,还依托IPD(集成产品开发设计)流程体系,在产品关键参数论证、产品概要设计、产品详细设计、车间试验验证、样机现场验证、小批量验证等环节均有非常完善的评审、决策体系,从而保障产品安全可靠。
“(引入IPD体系),使电气风电从一个比较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转变为一个更加现代意义上,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缪骏感叹。
IPD体系为何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它在公司内部组织架构、流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变革,是一场“灵魂的洗礼”。
在缪骏看来,现在的公司研发,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市场结合。电气风电在市场端和研发队伍之间打造了“中台”。中台既联系了客户需求,又联系了技术团队的研发能力,既是一个外部需求对内部的输入方,也是内部资源的整合方,同时还是产品综合策划部门。“以前研发产品基本由技术发起动议,这个技术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可以。现在我们去‘打磨’一款产品,首先讨论的是竞争对手的竞品情况,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缪骏强调称。
“此前公司研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现在是两眼对外看,真正跟市场的需求、客户的痛点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改变。”
除了引入IPD体系,对电气风电来说,另一大深刻变革在于登陆科创板。
缪骏表示:“从辅导到上市,公司做了很多加强内功的工作。过去,公司强调我们是国有企业。现在更多是强调向股东负责、向员工负责。”
对于科创板,在缪骏看来,“科创板的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我觉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未来希望更多具有科创属性的企业能够登陆科创板,借助科创板发展壮大。期待科创板能够继续不断创新、行稳致远。”
风蕴未来,能创无限
“风蕴未来,能创无限”,这是电气风电2020年参加国际风能展的主题,也是其对风电未来的展望。
这是属于新能源的时代。在双碳目标发展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将目光聚焦于太阳能光伏。事实上,风电也已经开始走向平价上网。
缪骏表示:“目前风电项目是否平价与相应区域的项目造价(含主机)、上网电价、风场利用小时数是密切相关的,在2020年陆上风电国家补贴全面退出后,陆上风电已基本实现平价。2021年海上风电国家补贴全面退出后,目前招标的项目也基本都为平价项目,行业的全面平价预计在‘十四五’中后期实现。”
其实,相比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也有其优势。“在双碳目标发展的过程中,风力发电作为新能源的主力之一,相比于光伏发电具有它独特的优势,能量密度更高,发电小时数更长,生命周期也可以达到20-25年。目前来看,在新型能源互联网下,如果能够充分地将风资源进行开发,风力发电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力能源之一。”
缪骏介绍,公司作为国内海上风电龙头,已经在大型风机的研发设计与产业化落地上具备领先的技术积累,包括长柔叶片、TRB主轴承、高扭矩密度的驱动链、高电压等级变流器、分段式塔筒、数字化控制等。同时公司加速陆上6MW以上、海上12MW以上的半直驱平台化系列机组的开发并积极部署海上15MW级以上产品预研。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研发投入合计9.25亿元,较2020年增长65.26%。
此外,缪骏提到,为了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可以加快海上风电向深远海的进发。广阔无垠的大海,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深远海海域非常的广阔,因为它不受限或者说受限的条件更少,机组的容量可以做得更大,欧洲和中国都在积极地发展漂浮式风机,也是为未来深远海的发展所做的准备。”缪骏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