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小雨。
接连数天的细雨让满城诗画的浏阳增添了几分朦胧美。时针刚刚指向7点整。水电八局长江大保护浏阳项目农民工管理办公室已经开门了,农民工专员小冯在一面小镜子整理工作服。
“等会要去给农民工考勤,收拾得利落点。”
7:05,步入项目部食堂,刚刚炒好的榨菜肉丝码子散发着香气,筒子骨熬的底汤在锅里防滚,让人有种不得不来一碗面的冲动。
“走,去食堂吃面去。”成为早起上工地的员工日常的问候,吃面的时候大家自然的聊了起了一天的工作。“22号井今天应该立模浇筑第几层?”“48号井没有继续渗水了吧?”“一碗面”拉近了距离、加深了沟通、促进了团结、营造了和谐,项目部的“友谊之面”除能果腹外,又增添了一项交流功能。
7:25,项目部门口,工程办、技术办、安全办上前方的的兄弟们“全副武装”乘车前往工地。接连几天的雨,让大家习惯出门之前就把雨衣、雨鞋穿上。“敬业、专业、人品、精品,今天是周三了。”安全办的小邓已经从大门口刚刚更换LED屏幕上,“判断”出周几。办公楼离最近的工作面距离不过1公里多,有些心急的他刷了个共享单车先过去了。
7:30,到工地的车准时开出,赶在早高峰之前把大家送到工地。
才两天没来工地,工地上的作业人员、机械设备明显增多了,车来人往,人头攒动,机器轰鸣,一幅干劲十足的壮观场景:新开了两个工作面,苗木移植之后留下的黄泥清理干净了、浇筑首仓混凝土土的工作井已经又往下挖了一层,超长手臂的挖掘机从数米深的工作井里有条不紊挖着泥土送到前面的运渣车上,把工作服扯得很整齐的小冯已经在各个点对工人开始面部考勤……
有工人正在立模,将镜头拉近,我看见他们发丝夹杂的泥浆,脸上干涸的水痕,严肃到紧皱的眉头,沉默不语低下的头颅,和瞥见镜头后怯怯的微笑。被雨水浸润后的钢筋有些湿滑,工人们扎钢筋时戴的手套已经湿透,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的速度。右手抽出一根扎丝,将弯折处扳弯90度后,左手将弯折部分穿过钢筋扎点的底部,手拿扎丝钩钩住扎丝扣,食指压在钩前部,紧靠扎丝开口端,顺时针旋转几圈,即完成一个结点的绑扎。
买菜归来的市民对挡墙内的施工充满好奇,好几个老人家想挤进去一探究竟。“大爷,这里是施工重地,您不能进去。”质检员小刘及时阻止了想进去看看的老人家。
老人用带着浓重浏阳味的普通话问道:“我就看看长江大保护到底是个啥。”作为本地人的小刘,用浏阳话开始进行解释。我虽然不太听的懂他讲的是什么,但是看着他周边的老人越围越多,不断提出新问题,从老人们绽放的笑容中,从他们竖起的大拇指中,不难感受到小刘对于我们工程的科普,做得非常成功。
施工点所在的将军广场是浏阳这个红色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周边的繁华,把一片钢筋水泥、大型机械填置的空地团团包围。围挡外是川流不息的车流人影,围挡内是繁忙运转的工人设备,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感觉到工程的轰鸣音应和着广场上将军凝望的目光,刚柔并济,直指心窝。
21:20,项目部各个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开工以来,随着战线拉长、作业面全面展开,员工们工作任务繁重。“白天鏖战,夜晚苦战”,已成常态。会议室里,项目经理梁文伟正在召集从前方回来的人员开十分钟短会,梳理一天工程进展情况。还在项目实习的农大“小鲜肉”小王、小胡、小程,对着施工图纸仔细研究着。做为项目一线“指挥官”分管生产的副经理耿耿的工作量自然也大,眼睛经常充满血丝,被兄弟们戏称“兔子眼”……领导不易,员工辛苦。以责任心做人,以上进心做事,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已经成为浏阳项目工作的常态。
关于长江大保护的故事听了很多,水电人的故事也看过不少。我曾经觉得手拿相机只需记下工地施工的瞬间,刻下工作人员努力工作的模样。但在此刻,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将点滴片刻镌刻成记忆,绘制成短片。整理照片的时候突然发现留下的不仅有工人的身影和工地的繁忙,还留下了自己眼中的世界。
用一天中零星观察到的故事片段,致敬每一位用劳动创造价值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