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企业

【一带一路故事】我愿化身一座桥

电建海投公司发布时间:2022-05-11 10:15:37  作者:李鹏飞

还未真正进入夏季,印度洋上的太阳却显得格外“敬业”,还没到9点,室外温度就已经接近40度。高温持续炙烤着这片土地,平时撒欢飞翔的海鸟早已躲得不知踪影,厂区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这几天,不要说电建人,就连当地的巴籍员工每天起床第一句,不是给自己打个气,而是打开空调吹走热气。

在骄阳之下,一位身着传统服装的巴基斯坦员工有些“特殊”,只见他手里摇着中国传统纸扇,对着镜头一遍遍的朗诵着“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早已被汗水打透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但是丝毫不影响他的敬业精神,和拍摄人员一遍遍的讨论着台词,顶着烈日一遍遍走位。

他是卡西姆电站巴籍员工苏拉曼,正在拍摄卡西姆外籍员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虽然刚刚入职企业文化部3个月,却是一位名符其实地“中国通”。有人问他,这么热的天,你为何这么敬业?苏拉曼说:“我希望成为连接中巴友谊的那座桥,如果成不了桥,那也要成为友谊之桥上的一块砖。”

小时候,苏拉曼因一部《黄飞鸿》电影与中国结缘,从此便深深地着迷于中国文化。2017年,他只身前往海南师范大学学习汉语,这一去便是五年,而回国后的他仍念念不忘在中国学习时的所见所闻。

刚到中国时,苏拉曼以为每个人都会功夫,想跟中国同学过两招。结果是功夫没学到,但是他见到了深圳速度、看到了桂林山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苏拉曼说:“我的老师是海南人,上课时她会教我们唱《请到天涯海角来》,学习中国的古诗词,原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很多古诗和故事来对应。其中杜甫这首《清明》就是在那时学习的。”回想起那段美好的求学时光,他的眼中满是美好地回忆。

学成归来后,苏拉曼惊喜的发现家乡变了,卡拉奇的夜晚“亮”了起来,周边的朋友也“富”了起来。家人和朋友都说:“自从包括卡西姆电站在内的‘中巴经济走廊’多个电站发电后,家里几乎不停电了。而且很多当地年轻人到中国企业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家人和朋友的话在苏拉曼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他想到中国企业去看一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卡西姆电站的招聘启事,他第一时间就投出简历,经过重重考核,他如愿加入了中国电建这个“大家庭”。带着忐忑的心情,苏拉曼背着行囊走进了卡西姆电站,也开启了一段他和中国电建的故事。

这个故事由惊喜中开始。当推开寝室的大门时,苏拉曼说:“宿舍里空调、电视、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这里还有专门为巴籍员工设立祈祷室、食堂,这里的生活条件真是太棒了。”

刚进入四月,一条关于卡西姆电站巴籍员工在“斋月”调整工作时间、发放慰问品的消息出现在工作群中。苏拉曼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中国电建真是太棒了!”

苏拉曼从其他巴籍同事那里听说过,这是卡西姆发电公司坚持的 “差异化管理”。

苏拉曼说:“中国同事都很尊重我们的宗教信仰,每到斋月期间,公司调整了我们的工作时间,还送来了慰问品,在这期间除了照常支付工资外,还为我们发放过节费,我们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来自公司和同事们的情谊。”

这个故事在信心中夯实。虽然疫情蔓延给电站生产运营带来一定困难,但中国电建坚持属地发展、回馈属地。在这期间中国电建既没有撤回中方员工,也没有解雇巴籍员工,全力保障每一名员工的权益,确保电站持续稳定运行,为身处疫情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以实际行动传递信心和力量。

苏拉曼说:“我们在电站工作很安全,卡西姆公司会定期发放慰问品、调整休假政策、组织巴方员工视频对话会等一系列措施,稳定巴方员工人心。在这期间我们工作没有丢,收入没有降,中国电建还专门给我们发放防疫补贴,给予我们很多人文关怀,这样我们全家人的生活,就都有了保障。”

爱中国文化,爱中国美食,苏拉曼更爱这份可以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的工作。正如他所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希望用我的热爱架起中巴友谊的桥梁。相信在全体中巴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卡西姆电站一定能再次谱写光华夺目的友谊篇章。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