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乘风起,群雁齐飞冲云霄!
近日,在山东电建召开的科技质量工作会议上,王兵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获得“科技创新先进集体”,这是继“先进集体”、“质量管理先进集体”称号之后,工作室再获的又一荣誉。
走过五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奋进之路,王兵创新工作室用辛勤的汗水和努力换得优异的成绩,在山东电建四川公司形成了员工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
播撒创新“种子”
2017年,为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蓄力烘托创新氛围,着力培养以“四川工匠”为引领的高素质职工队伍,“王兵创新工作室”在四川省机电冶煤总工会挂牌成立。
作为焊接高级技师的王兵,带头发挥“头雁”作用,成为工作室的主心骨、定盘星,推动工作室生产技术创新发展。
参加工作以来,王兵一直是电厂里一名普通的焊工。在封闭闷热的工作环境、枯燥重复的工作内容中,他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以高标准、严要求自我加压,逐渐成长为焊接专业高级技师人才。
30多年来,他初心不改,在焊接技术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更大的精力,完成“一种圆形法兰切割和眼孔定位专用器具”、“钢结构箱型梁焊接变形控制支架”、“一种火焰切割机冷却水喷淋装置”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持续的努力,迸发奋进的激情。王兵用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广大职工创新创效的活力,一颗创新的“种子”在这片焕发生机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汇聚人才“活水”
王兵创新工作室面积不大,约20平米的小房子里,严格划分出会议交流区、操作演绎区、荣誉展示区等功能板块,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车间主任、技术员、质检员等15人组成的工作室团队,在这里开会、研讨、试验,四方围墙就是孕育创新成果的摇篮。
近年来,随着工作室的逐步完善,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工作室积极吸纳年轻人才,注重人才培养与传承。现在,加入工作室已成为年轻基层员工自我评定的标准和共同美好的期待。
今年刚入职的新员工王勇坤,就一脸崇拜地表示:“创新工作室里的都是大神,如果我们也能加入就好了。”
在公司里,和王勇坤有相同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为此,王兵工作室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定期为公司职工开展培训,由工作室专业老师、技能师傅现场授课,在理论、实操上,有针对性地培养铆工、焊工、设备操作工、打磨工等。
五年来,工作室已定向培训1000余人/次,工作室成员林家望更是以钳工技师人才的身份,成为四川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专业比赛专家库成员。
王兵希望:“创新工作室不仅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也能成为培养人才、传承技艺的平台。”
收获丰硕“红果”
“工作室就是要围绕生产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生产突击。”王兵认为,离开生产实际谈技术创新,都是“花架子”、空谈,不接地气。
因此,工作室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初心与使命——在生产实践中贡献技能智慧。
在为都江电力修造厂制作省煤器壳板时,由于工件较大,厂房面积有限,油漆过程费时费力不说,还无法按时完工。为此,工作室群策群力,经过一周的研制,发明出一台“立式板状构件喷漆移动小车”。小车有小轮、可移动,工件可固定、可翻转,便捷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时效,以前3人一天的工作量,现在一人2个小时便可以完成,“移动小车”也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在为五冶制作地铁梁时,工作室对箱梁焊接变形控制装置进行改进:加宽接触面,减少单位尺寸内支架使用数量,加装可调节螺杆,增加尺寸调节功能。通过技术改进,生产设备不仅精确控制了箱梁焊接后的变形问题,还大大缩短了工期时间、减少了人工成本,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助力。
近年来,围绕生产实际,王兵创新工作室火力全开,荣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科技立项1项,工法2篇,QC1篇获四川省三等奖,科技论文6篇。
奋飞不辍,创新前行。一路走来,王兵创新工作室从追求进步到带动发展再到示范引领,在他的探索与带领下,“范立江创新工作室”、“杨麒麟创新工作室”相继挂牌成立,“魏晓彤创新工作室”、“吴章永创新工作室”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公司创新工作室的良性互动平台正逐渐形成。
跨入新时代,步入新征程,创新工作室将不断成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的“大课堂”、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中转站”,为公司高质发展贡献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