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这是大家对朱永炯的最初印象。可是看似好说话的他却有着锱铢必较、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2021年11月,朱永炯任水电十一局国内首个新能源EPC项目——广西贵港市高传风电工程项目经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
2021年11月9日项目正式开工,2022年4月19日首台风机吊装完成,2022年9月26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
300多个夙夜匪懈的日夜,朱永炯时刻不忘党员身份,始终牢记自己的担当与使命,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带领项目团队瞄定目标,合力攻坚,接连啃下多个“硬骨头”,实现了十个月并网发电的艰巨目标,奏响了一首绿色发展的交响曲。
闻风而动,力争开工必优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万事开头难,在一项全新的领域摸索建设,更是难上加难,项目建设中注定是要经历诸多“磨难”。
开工之初,项目部就面临征租地范围大、村民配合度不高、缺乏经验、对机电了解少等问题。这些难题犹如一座座大山,压在朱永炯的心头,让他始终都处于紧绷状态,一刻也不敢懈怠。
“面对这些问题怎么办?项目建设不能就此搁置,必须尽快解决。”朱永炯对自己暗暗说到。
征、租地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工程建设的必要条件,为保证工程进度,朱永炯不等不靠,率先垂范,带领项目上有征、租地经验的职工,组成征、租地团队,积极与业主、村委和当地区政府加强沟通。
当了解到项目征、租地对象都为当地村民,对政策、法律法规理解接受较低,且各自有不同的诉求时,朱永炯通过换位思考,以政策支持为原则,从村民角度出发,走乡镇、转村庄、进田地,耐心地宣讲政策,分析利害关系,同时及时收集大家关于工程建设所关注、关心的问题,提前做好答疑解惑工作,以真情换真心,仅用半个月的时间,便超前完成了同类风电项目半年都难以完成的工作,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拿到了土地征、租用这个“通关文牒”后,朱永炯未敢停歇,无论大事小事,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当他了解到当地大力发展以“碧荷溪谷”为主的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时,便第一时间对接地方政府,提前与塔筒生产厂家沟通,在塔筒显著位置彩绘“荷美覃塘”等字样,受到覃塘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赞扬,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加快专业力量培养,提升项目对机电、电气方面信息的掌握,朱永炯邀请经验丰富的风电专家两次进驻项目一线,进行专业指导和现场服务;组织骨干前往同类型风电场开展交流学习,赴广西灵山大怀山风电场和南宁西乡塘界牌风电场进行实操培训;分两批次组织项目部相关科室人员,赴风机厂家参加风机基础知识培训......
“每天都感觉是在和时间竞速赛跑。”朱永炯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永炯逐渐摸索出一套了“以项目现场建设为基础,以并网突破为重点,生产准备全程介入,对照清单快速推进”的工作方法,推动项目建设走上了正轨。
迎风而行,勇破施工难题
击楫勇进,行而不辍。
2022年8月31日,广西贵港市高传风力发电项目首台风机成功并入电网,实现了水电十一局在贵港市平原风力发电的“零突破”。然而,在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凝聚着无数的汗水和责任。
“每年清明节后就是广西的雨季,我们必须在过年前完成16台风机基础浇筑,避免因为天气原因导致施工进度停缓。”为加速推动工程建设,朱永炯以身作则,扎根现场,带领项目团队打响了一场与天较量的攻坚战。
场地小、道路窄、运输线路障碍多……这些问题为安全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朱永炯作为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在现场一再强调人员及运输安全。在司机急、业主催的情况下,他亲自指挥、一线调度,保障风机设备全部安全运输到位。
随着风力发电机组一一运到现场,吊装施工开始启动,而这也是平原风电场施工中的重难点。一个风车塔筒高140米,单个叶片直径更是达到80.5米,如何安全吊装是施工里的重中之重。
“再硬的骨头也得啃,再难的任务也要干,一切都为了顺利发电。”朱永炯坚定地说道。
为了确保风机吊装工作有效管控,朱永炯成立了风机吊装安全领导小组,根据工程特点、施工特性,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规范措施、质量保证措施和安全消防措施,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加强风机吊装施工的安全管理,确保了吊装施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做好项目管理,就是要把好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管理责任,这也是一份很大很重的责任。”刺骨的寒风和连绵的雨水打不败朱永炯的勇敢与坚持,大件运输、风机吊装、基础浇筑,不论工作干到多晚,他就在现场守到多晚,在时间紧迫、工作艰巨的情况下,他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大家攻坚克难,为冲刺全容量投产任务,打造精品工程注入了澎湃动能。
穿越风雨,结出创效之果
东曦既驾,且听风吟。
“钢筋加工过程噪音大。”
“风机吊装平台外购土价钱高。”
“风场占地面积大,钢筋倒运距离远、成本高,钢筋损耗大。”
由于首次承接EPC新能源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种技术难题层出不穷,朱永炯一时间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为了攻克技术关卡,不管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白天他在现场与施工人员一起跟班作业,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休息间隙,他与风电专家和专业人员讨论技术方案,仔细寻找解决办法。晚上,他又潜心钻研,通宵达旦地查阅各种资料为自己“充电”。
凭借着对学习的执着和对创新的探索,朱永炯终于找到了技术突破口。钢筋加工过程噪音大、运输距离远、损耗多?那就取消钢筋加工厂及材料堆放场,采用钢筋“采购+加工”的模式,将钢筋加工分包给钢筋供应商,供应商按照约定日期加工钢筋,实行机位交货,最后项目部再联合监理、第三方检测机构、钢筋供应商进行联合验收。这一大胆创新为项目节约直接成本205.38万元。同时,他带领技术团队,大胆创新升压站施工工艺,使用模块化智能预制舱式变电站,缩短了施工工期1.5个月,节约成本719万元。
针对风机吊装平台外购土价钱高的问题,朱永炯仔细计算了每一个风机的吊装工期,通过进行土石方平衡规划,采用将完成吊装的风机平台回填料运至未吊装平台的方式,大大减少了回填料采购和后期的复耕量,进一步节约了资金,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为工程施工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责任刻在心上,使命扛在肩头。作为项目经理,朱永炯以实际行动兑现“诚信履约、安全履约、规范履约、优质履约”的庄严承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到十个月便实现了并网发电的条件,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业主的肯定,充分展现了十一局人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为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
大风起兮心飞扬,风机威兮守四方。覃塘之上,绵延数十里的平原之中,十八台风机如巨兽擎天矗立,迎风飞舞,源源不断地将绿色电力传输至家家户户,点亮万家灯火,看着这一幕朱永炯心中油然多了一份骄傲与自豪,心中沉甸甸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这一路来,他就像郑板桥《竹石》诗里写得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样,去有风的地方“驻守”,在有风的地方经历考验,坚忍不拔、无私奉献,最终迎来了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风机吊装
建设完成的风机
工作中的朱永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