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磨、轻筛,细微的尘雾从实验台飘向烟道……在湖北工程公司所属湖北省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院)实验室里,岩土勘察设计高级工程师李漪与岩土“对话”、为施工“把脉”,助力武汉地铁6号线、东西湖区雨污分流等重大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顺利推进。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首届“匠心临空港”技能人才评选中,李漪获得“临空港首席技师”称号。
脚踩泥土 调查才有发言权
岩土工程勘察旨在摸清下水土底细,保障方案设计和施工安全推进,这一工作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比如地铁工程的设计施工,就需要岩土工程勘察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
事实上,这一工作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比如地铁工程的设计施工,就需要岩土工程勘察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
2018年4月,武汉地铁6号线“园博园北—新城十一路段”展开地下岩溶专项勘察。李漪所在团队经反复勘察发现,由于地质历史时期地壳抬升,吴家山山包上的石英砂岩垮塌,崩落到金山大道附近,导致地铁隧道盾构范围出现硬度极高的石英砂岩岩块。
这样的地质结构,可能导致施工时盾构机的刀盘损坏乃至轨道偏离。李漪团队及时将这一重要信息进行了反馈,设计、施工单位收到反馈后迅速采取针对性措施,为6号线设计施工规避了一大风险。
从武汉地铁6号线、11号线、12号线、21号线,到区内大型变电站、还建房、雨水调蓄池等重点工程,李漪与工作团队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认真细致的“地下探索”,完成了诸多标志性工程岩土工程勘察与咨询服务。
“李工,沉井施工遇到地下水突涌,您快来看看……”2019年盛夏的一天,李漪收到来自东西湖区雨污分流新城十一路段施工现场的紧急电话,他立马前往工地。
经细致分析,李漪发现项目位于汉江一级阶地,具有承压水头高、软弱土层厚的特点,沉井作业时正值雨季,因此遭遇了地下水突涌。为此,他建议施工方先在沉井周边打降水井,以减小地段承压水头,并结合潜水泵排水,保证整个工地的干作业状态。
反复取样并核查,李漪习惯了与泥土打交道的日常。为获得施工现场岩土数据,他奔走在秭归抽蓄、汶川特高压、塞尔维亚首都供热等项目野外勘察中,工作手机步数记录每天都超过了4万步。
勤于总结 研究指导实践
在勘察一线跑出成果,李漪就及时总结梳理。
“使用矩形顶管还有意外收获!”在一次施工中,李漪发现同等截面下,矩形管节有效使用面积比圆形管节大20%,可极大提高空间利用率、节省成本,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项目《矩形顶管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中的岩土关键技术研究》由此诞生。
近年来,李漪已成功申请了“地连墙和主体结构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一种综合管廊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受力监测体系”等国家发明专利,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山区变电站(换流站)深厚堆填土地基与边坡处置技术研究》《岩溶区抽水蓄能电站非均质岩组关键工程地质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使湖北院走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前沿。
李漪非常重视经验总结。他梳理10余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牵头主编了湖北院第一项岩土专业电规协会标准《输变电站工程岩溶地区岩土勘测技术规范》,得到业内多家和主流设计院的广泛认可。
“点滴积累,汇成江河。”李漪表示,归集工程项目实践成果,能帮助自己发现问题,找到系统解决办法。
深耕才有收获。多年来,李漪主持完成项目30余个,多次荣获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测成果奖、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等,获得专利10项,主持或参与编写行业协会标准5项。
未来,李漪将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祖国建设贡献电建人的智慧与担当。
研磨土样
边坡防护方案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