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近日,随着50吨汽车吊吊臂的徐徐落下,水电十二局濉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草坝闸最后一层底部无文字部分文物顺利吊装完成,标志着草坝闸文物切割迁移保护工作已全部完成,有力保护了草坝闸的时代特征,保存了历史的文化信息,保留了村民们儿时的美好回忆。
奎濉河项目草坝闸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东部奎河与濉河汇流处下游,该闸具有行洪、排涝、灌溉等功用,于1976年10月开工,1979年5月竣工,至今已有约46年的历史。草坝闸南北两侧桥头堡上的毛主席语录和诗词刻字,承载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记忆,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意义。
9月下旬,草坝闸项目拆除工作正式开始,为进一步摸清文物的保存现状和病害情况,项目部邀请了安徽省文物局、考古所和宿州市博物馆及埇桥区文物保护中心专家到现场进行了详细勘察、检测和指导。现场文物共有四块,其中较大两块位于桥头堡两侧西面,总高613厘米、总宽383厘米,内容为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另外两块位于桥头堡两侧东面,总长470厘米、总高154厘米,内容为毛主席语录“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刻字文物外观为仿书法匾额型式,结构基层为“青砖、水泥、灰浆砌筑,表面层为水泥砂浆”,“画心”为细砂浆,“画框”为掺杂色石籽水洗砂浆。
经检测,其水泥砂浆和青砖砌体的强度依旧达到合格标准,经防护后进行切割作业,由于文物墙体过高,考虑到安全因素,结合现场文物实际情况以及专家建议,项目部决定采取合理的分块,将东侧两块较大文物切割为三部分,底层无文字部分作为一层,上部再分两层,并利用正反加固处理,增加构件强度后,再进行加固静态切割。文物从顶部的闸体拆除后,将其内部墙体与楼面进行切除,因使用耐久性及原材混凝土强度有所降低,构件已达不到安全迁移使用要求。经研究讨论,施工过程通过裂缝压力注浆、大小节点和斜撑加固施工,使之达到延长使用年限,并能够安全实施迁移。每层文物切割完成后使用50吨汽车吊进行吊装,吊装完成后将文物存放于承重硬化和散水处理的地面上,文物两面做好槽钢三角结构支撑,并做好表面的二次加固和保护处理及表面封护,为后续归安做好成品保护的铺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