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能建华东院参与完成的《两栖动物》参展。  《两栖动物》作品,由一大片干湿程度各不相同的岩土体铺在地面上组成,有些部分还带着湿漉漉" />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建设 > b·体育(中国)

中国能建华东院参与完成作品《两栖动物》亮相第13届上海双年展

中国能建发布时间:2021-04-25 00:00:00

记录上海自然历史的岩芯


  近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能建华东院参与完成的《两栖动物》参展。

  《两栖动物》作品,由一大片干湿程度各不相同的岩土体铺在地面上组成,有些部分还带着湿漉漉的印痕,在视觉上和内容上,有力表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该作品由华东院岩土分公司与西班牙艺术家Carlos Irijaba共同完成,岩土分公司前期与多方深入交流,参与策展并承担了该展览的野外钻探取芯工作。

  这些岩土体来自从上海至安徽长江沿岸钻取的岩芯。基于上海双年展旨在展现特殊的历史和内涵,艺术家Carlos Irijaba以岩芯样品为主要材料,把沥青、钻探岩芯和泥土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河流携带的泥沙和沉积物,与沥青和周遭工业化环境的鲜明对比,展现出特定地点的结晶和物质时间线,以体现当下的重要性,反映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

  在Carlos Irijaba看来,上海所在的地貌单元为三角洲,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演变的地域,某种程度上是流动的,准确地说相当粘稠,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就像生活在水陆之间的两栖动物,它们需要在两者间生存,又介于活跃与不活跃之间,因此这是一次连接人类、动物和矿物的介入。

  这100余米的岩芯,长短不一地平躺在地面上,从干到湿逐渐变化,记录了上海沉积形成的过程。上海所在的土地是冲积形成的,长江每年携带数亿吨的砂土和黏土,在这里流入大海,约每70年创造一英里新的海岸。从长江上游的浮游植物到居住在上海地区的人类,一连串的因素,介入了这一变化过程,一切都被岩芯记录下来,从下至上,由岩石到砂土、黏土,直到最上层约1米厚的人工填土和沥青,反映了长江孕育上海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地质环境中留下的足迹,体现出这座城市的自然性质和它与整个国家地理的关系。

  此次展览为全球3000多个同类项目中率先恢复的线下展览。展览以水体为主题,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64位艺术家的佳作,探讨了个体如何与气候、环境等相联系,而这一主题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