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电 > 地方b·体育(中国)

电通山脊上 “烂田坞”变成米粮仓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1-11-26 09:30:31  作者:汪晓池

  眼下,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永昌镇蓝田湾的200多亩“海绵水田”已迎来了丰收。金黄色的稻穗层层叠叠,环绕着曾经的荒山。11月15日,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富阳)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带着检修工具,沿着田埂仔细检查用电设备和线路,保障收割时节村民用电可靠。

  “海绵水田”是富阳地区依据“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地资源实际开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次尝试。“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很新奇,没想到这两年越接触越觉得它神奇。”杭州富阳区供电公司新登供电所员工来青松说,自2016年项目开展以来,他参与了蓝田湾改造的整个过程。

  2016年以前,蓝田湾被当地村民称为“烂田坞”。因为这里泥泞,人们行走时脚会陷入很深的泥里,所以很少有人会选择到这里开垦、种植。时间一长,这里到处都是荒地、杂草。“烂田坞”渐渐成了一片被废弃的山头。

  2016年年底,蓝田湾“海绵水田”项目立项。来青松和同事们成为第一批进山勘查的人。“这里以前是荒山,没有用电的地方,我们当时的任务就是要把电线架到荒山上。”对于当时的架线场景,来青松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是为了满足基建用电进场的,当时山上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架线的电杆都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抬到山上去的。”

  2017年年初,在蓝田湾“海绵水田”项目改造正式动工前,一条600多米长的供电线路从山脚下的长盘村通到了高高的山脊上,为“烂田坞”的蜕变提供了电力保障。

  “海绵水田”乍看之下与普通的水田并无两样。但细看作物的生长环境,便能观察出它与普通水田的不同之处。蓝田湾“海绵水田”项目用电负责人吴伟成介绍,水稻种植主要依靠土壤、水分、养料三大要素。“海绵水田”能在土壤贫瘠、严重缺水的条件下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三要素,秘密在于它的地表实施了防渗工程,地下形成了隐形水库。地表防渗工程指在土地上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在地底铺设土工布、透气防渗砂,最后覆土,这里即可成为一片可以耕种的水田。水田中的水是收集并净化后的雨水,这就要通过地下隐形水库来实现了。

  雨水透过特制的砖块渗入地下,蓄于隐藏地下的呈蜂窝状的蓄水池。雨水进行物理、生物净化后,在必要时用于稻田灌溉。同时,灌溉水稻后渗入地下的多余的水还能再度回流、积蓄至蓄水池,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虽然拥有自己的蓄水系统,但在雨水不足的时候,“海绵水田”里的隐形水库需要使用水泵抽水补水。吴伟成介绍:“尤其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几乎每天都要用水泵补水。这些年真是多亏了供电公司,每年都会定期安排员工上门为我们检查用电设备和线路,保障水田补水正常用电。”

  今年10月底,蓝田湾的200多亩“海绵水田”第一季水稻成熟了。金色的稻浪标志着蓝田湾“海绵水田”项目终于取得了成功,曾经的荒山变成了百亩粮仓。“现在没有人再叫这里‘烂田坞’了。大家都说,蓝田湾的水稻真好看。”吴伟成说,等这季水稻收割结束后,他们准备向供电公司申请一台20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专供“海绵水田”生产使用。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