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皖北蒙城乡下农村涡河北岸边。
涡河自西向东奔流不息,滋养着两岸人民,涵养着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也孕育着一些烹制可餐的珍味野菜。在那个“半年菜糠半年粮”的年代,这些躲藏在河坡里、扎根在沟渠边、生长在沙土上,甚至潜滋在宅前屋后的各种野菜,就成了人们用以烹饪果腹的食材。
家乡野菜虽多,但习性不一,分布的区域也不尽相同:野油菜、苦菈菜、面条菜、荠菜、马齿苋等,多生长在松软的沙土地里。灰灰菜、野苋菜多生长于房前屋后。蒲公英、野韭菜、豆瓣子、刺刺芽等路边田埂呈遍布状。野芹菜则多长于河边或沟塘背阴处。最特殊的算是刨根子菜了,初始会发现它与荠菜很是相似,随着生长,它的叶部慢慢地长出小疙瘩,拔出后根子特别粗,因而家乡人称其“刨根子菜”,它多分布于河坡上。还有一种老家叫“鸡腿子”的野菜,叶茎成藤蔓状匍匐生长,刨出根部发现一个类似鸡腿状的果实,水中冲洗干净即可生食,也可焖蒸。
这些如数家珍的野菜,在温饱不足的年代,为家乡儿女“填饱肚子”可是立了大功。父老乡亲想着法子烹饪,竟也能吊起一个个人的胃口。野油菜、苦菈菜这些不经处理又涩又苦的野菜,如果烹调不好,那就很难下咽。把它们放在开水里微烫一下,捞出来放在凉水里过滤一下,再用手略微把菜里的水分捏出来,放在案板上切碎,锅中倒入适量的食用油烧热,加入葱花、姜末爆炒那味道就截然不同了。马齿苋在沙土地里耐活易长,净之,开水里面稍烫,略拌面粉加少量食盐在箅子上蒸,熟后用蒜汁调之,可以饱食。面条菜、荠菜食用方法较为简便,可蒸可煮,或直接下面条均可。蒲公英嫩时,用开水焯一下,凉调,味道微苦,却能祛火。下面要说说人不待见的刺刺芽,长到一定时候,枝条上满是刺,结出的果实似同枸杞,然而初长时,枝条上的嫩芽用开水一焯,然后配以辣椒、葱花爆炒,极为爽口。淮河边多生的刨根子菜,用来下面条,嘴里嚼着满口生津,比荠菜还香。
粮食不再紧缺的日子,老家人曾一度冷落了那个特殊年代帮他们战胜饥饿的各种野菜,大米白面、鸡鸭鱼肉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角。然而,近年来每日沉浸在大鱼大肉里的人们,慢慢地又想起了它们,不同的季节,到野外挖取不同的野菜,变着花样烹调,来调节胃口,改善生活。在一些大小饭店,一些野菜不仅入了菜单,还成了食客点单率极高的美味佳肴。
家乡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专门到野外剜取野菜到集市上兜售。一些有眼光的乡邻,还刻意种植一些荠菜、面条菜、马齿苋等容易生长的野菜,与酒店、超市对接,成了增收的好门路。
每次走在大街上,看见兜售野菜的乡亲,或者回到老家,看见野外生长的野菜,它们的香味慢慢地充盈在我的记忆里,眼前禁不住浮现出那个家家户外找野菜、户户餐桌上吃野菜的情景。只不过彼时的吃食野菜与现今的野菜上桌意义已经是完全不同了。(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