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节最是在意氛围,从我有记忆开始,我们家但凡能聚在一起过的节日,肯定不会散着过。元宵节,这个迎向春天的节日,自然也少不了热闹,更有要赶超除夕夜闹春晚的劲头。包元宵、挂灯笼、看花灯、看舞狮、冲炮仗,怎么红火怎么过,仿佛要将一股子热情全部灌注进去。
这一系列的节庆礼仪必须要有一个“领”节人操持。“领”节人需要懂的人文风俗十分繁杂,有时细到灯笼上要提什么字才足够吉祥,一桌几十人的元宵宴要配什么菜才够喜庆。“领”节人还要足够喜欢热闹,这样才可以领着孩子们上街看花灯猜灯谜哄得小孩信服。这个重要的角色一般由家中女性长者担任,但由于家中老人走得早,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就一直是我们家的“领”节人。
小时候,元宵节这天我最爱和表兄妹们去广场上看花灯,带着我们出门的“领”节人是猜灯谜的好手,这样我便可以一边看着样式繁多的花灯,一边赢得一些可口的小零食助兴,每次逛完一圈灯展,红彤彤的拜年小兜里总能装得鼓鼓的。稍大一些,我更喜欢和家人一起围坐在大圆桌前,把自己喜欢的馅料在糯米面团中塞足,包成一个个“圆子”,一口一个恰到好处的大小。有了“领”节人,记忆里的元宵,全是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和兄妹们嬉笑打闹的场景。
“灯笼要买三对,到时候门厅挂一对,大门口挂一对,有福字的一对要挂在阳台上。糯米面要提前买,年十五的早上要自己包元宵吃,今年我们不在一起过但是该有的风俗还是不能丢……”电话另一头妈妈一连串的叮嘱将我的回忆拍散,并提醒着我,今年我将独立地成为新的“领”节人。
受疫情影响,就地过年的我匆忙接下这个重要角色,有些陌生也有些紧张。从汽车站走回班组的路上,路过街边喜庆的年货摊,我买了一对写着“福”字的灯笼,又在拐角的杂货店买了一包糯米粉,像模像样地把这节味元素凑足,准备好元宵值班这天在班组也担好“领”节人的角色。要怎么张罗这个异地元宵才够闹热?这着实是新奇的体验。可这“领”节人本就是个热闹人,在千里之外如是,眼前的也是如此。
(作者单位:广西电网贵港供电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