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意为白天和夜晚时长相等;元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秋同义指的是秋分时节也可以这样理解。《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春分介于惊蛰和清明之间,春分一到,意味着春天过了一半。
春分一到,走进文人们的诗中,便会春风盈袖,水波满目。“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这是在提醒我们,春分之时是绿化家园、植树造林最好时节。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植下的每一棵树苗,犹如施下的每一个善行,对子孙后代都是莫大的蔽荫。清初诗人宋琬的《春日田家》有云:“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夜半三更就爬起来给牛喂草,为的是一大早要去松土种树,勤耕劳作的乡野风光跃然纸上。
春分时节,最是各色争献媚。宋代文人欧阳修有首《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吟罢此诗,仲春时节人欢马叫、果青蝶舞的生动景象,就会展现在眼前。醉翁先生还有一首《踏莎行·雨霁风光》:“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写尽雨过天晴,花草各自争媚的节令美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诗仙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的精神独白,也是文人骚客心底共通的思愁。诗人们情感细腻,眼前的任何景物,都可以用来寄寓情愫。王安石也就是在瓜州看到春回大地,融景于情,发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叹。崔融在《和宋之问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写道:“春分自淮北,寒食渡江南……遥思故园陌,桃李正酣酣。”遥寄了春分时节,桃李怒放、思念也浓的游子思乡之情。“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不负春光好,莫负春风娇。“已过春分春欲去。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梁余韵归何处。尽日劝春春不语。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才子霏谈更五鼓。剩看走笔挥风雨。”从宋代葛胜仲这阕词里,陡然会升发一种紧迫感。纵是千般不舍万般留恋,无奈春光易逝,那就像顾贞观在《柳梢青·花朝春分》里说的那样:“趁取春光,还留一半,莫负今朝。”阅尽这盛世之下的人间春色吧。
春去春来,花开花谢,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轮回。何不放下春之将尽的伤逝,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如果抱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尽收眼底的都是浓的春色,酽的春意,望眉目有山河,清澈明朗;愿心中有丘壑,一往无前。
(作者单位:广东电网东莞石排供电服务中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