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电 > 要闻纵览

【非凡十年】国家电网公司:创新潮涌敢争先 科技强企动力足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2-10-11 15:53:31  作者:张妮 李亚琛

  创新国网,10年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2019年,在张北柔直工程±500千伏康保换流站工程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吊装桥臂电抗器。  邹明 摄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强企战略,瞄准全球电力科技制高点,取得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的原创成果,推动我国电网科技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

  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公司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第一动力,在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等多个领域取得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

  7月1日,±800千伏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竣工投产。该工程是全球首个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工程,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常规直流加柔性直流的混合级联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自特高压研发大幕拉开以来,十余载协同创新,公司已累计建成投运30条特高压工程。“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我国不仅全面突破了特高压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善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还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自主研制成功了全套特高压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网架更坚强、供电更可靠,中国电网安全运行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公司首创了以电网特性认知、运行控制和故障防御共同支撑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三大技术体系,建成了仿真规模最大、计算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新一代仿真平台,自主构建了世界上最牢固的大电网安全稳定防控体系,持续保持全球特大型电网最长安全纪录。

  与输电技术、大电网安全运行技术比肩同行,智能电网技术也走到了世界前列。江苏电网的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系统实现了毫秒级用电负荷控制;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创下12项世界第一;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实现了风、光、储多组态、多功能、可调节的联合优化运行,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提供了技术支撑。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经营区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各大电网首位,新能源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公司始终坚持科研与技术标准互动发展、协同创新,以雄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依托,在电力央企中首家建立覆盖全业务流程的技术标准体系,以及特高压、智能电网等重要分支体系,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1113项、行业标准2402项;建立了覆盖主要业务领域的技术标准试验验证体系及各层级的技术标准实施监督评价体系,保障标准质量、推动标准实施、发挥标准效能;推进标准国际化,累计牵头立项国际标准145项、发布77项,推动525项中国标准在海外应用,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8月9日,85个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使节们走进国家电网公司。参观后使节们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电力事业取得重大发展成就,中国国家电网建设规模之大、科技之领先、成绩之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令使节们赞叹不已的背后,是一项项原创性重大成果涌现、一批批重点工程建成投运、一条条专利标准确立实施……目前,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9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获得中国工业大奖5项、中国专利金奖12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0项,专利申请量和累计拥有量连续11年排名央企第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电力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优化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推动科技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不断探索多种激励制度,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公司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体制机制,让新动能和新活力持续迸发。

  多年来,公司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机制,建立贯穿科研工作的全链条科技管理流程,全面提高创新体系效能。伴随着科研管理体制、科技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改进,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价值链、资金链的逐步打通,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公司不断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中发现需求、预测需求、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4月22日,由公司发起,31家企业、高校及社会组织共同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4个月后,成员单位从31家扩充至52家,达成32项前瞻性技术合作意向,联合申报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攻关新型电力系统核心技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建立一套高效能研发投入与保障体系,管好用好科研经费,有助于更好地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公司针对原创技术特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研发投入体系,建立了稳定支持和有序竞争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对长线研究和基础前瞻研究团队予以长期、持续、稳定资金支持,强化电力系统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争取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

  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持续发力,成果转化落地加速。在攻关特高压技术的过程中,公司牵头组织30多位院士、3000多名科研人员、11家权威机构共同调研论证,联合国内主要电力科研单位和9所高校共同研究设计,500多家企业10多万人共同推进工程建设,200多家设备厂商共同研制设备,“大兵团作战”实现了与行业发展的同向聚合。

  创新体系活了,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从科研工作者到一线班组成员,有人下苦功瞄准“特而精”,也有人用巧思解决“小而美”,创新的基因融入公司发展全局。

  ——建成以直属科研产业单位、省级电力公司、基层创新力量为主体的三级创新体系。

  ——紧盯重大科技需求和尖端领域,拥有由20个国家级实验平台、97个公司级实验室构成的实验室体系。

  ——先后成立4600多个创新工作室,一批双创示范中心和双创科技园陆续建成,累计实现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超过500项。

  汇聚人才激发潜能 迸发科技创新活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始终牢固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不断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潜能。公司创新“三类五级”专家人才体系,构建人才雁阵格局;形成领导职务、职员职级、专家人才三通道并行、员工多元发展的职业成长体系,建立了量才选用、人尽其才的动态管理机制;支持中国电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成为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激发“人才引擎”驱动作用。

  目前,公司拥有两院院士7人、国家级专家人才38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41人,拥有42支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团队。2021年,公司提出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代表行业最高水平和“一锤定音”的科技领军人才。今年年初,中国电科院王伟胜、南瑞集团郑玉平、国网湖南电力陆佳政3人当选中国电科院院士。公司还公布了从科技研发类和生产技能类的设备运检、电力营销、电网建设、信息技术、调度运行5个专业领域评选出的35位首席专家。他们带领广大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立足岗位、创新创造,为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用人机制是提升企业活力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公司推行“揭榜挂帅”、项目总师、容错纠错3项科技攻关机制,建立学术聘任、津补贴、创新科研支持3项人才激励制度,在直属科研单位全面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激发了广大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公司尊重职工首创精神,激发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实践的动能,发动职工广泛参与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时代楷模”张黎明、钱海军,“大国工匠”王进,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陶留海,全国技术能手李征等一大批优秀专家人才。2011年,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10余年来,该工作室培育出50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得了240多项国家专利授权,研发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智能多工位自动充电机器人等一批创新成果。不仅如此,“张黎明创新工作室”还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多个创新工作坊,培养出一批“蓝领创客”,创造出巨大效益。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实力。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选拔科技类和能手类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在资金、项目、导师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助力青年人才登上大平台、进入大团队、研究大项目……公司搭台子、铺路子、架梯子,厚植基层创新创造沃土,激发青年人才活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公司肩负建设科技强国的责任与使命,把创新摆在关系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实现能源电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国家电网智慧和力量。(张妮 李亚琛)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