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弥陀生条可真香啊!厂里的用电设备我们都全部检查过了,没有任何问题,你们可以放心生产。”12月20日,安徽太湖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队员、弥陀中心供电所副所长张辉和同事利用节前走访机会,到弥陀镇百弥华仔生条加工坊开展安全检查和安全用电宣传。
弥陀生条又称为豆果、参条,产自太湖县原水电供区弥陀镇,是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产品之一、安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太湖县当地传统美食。相传,清朝嘉庆年间,朱元璋后裔朱永全家族从皖北迁至太湖县弥陀镇桐山脚下的李家坳,他看到豆腐时间一长就变质,于是尝试用油炸豆腐来提高保质期。后来,当地人经过把油炸像人参的豆腐取名为“参条”。
当前是弥陀生条制作的旺季。在弥陀镇,大大小小的弥陀生条加工作坊抢抓春节前后售卖的黄金期进行制作,香味弥漫在各个街道。
“弥陀生条是别的地方的生条所仿制不了的,我们做过很多次实验,它的味道是独一无二的。”有着33年制作经验的弥陀生条第八代传承人之一、百弥华仔生条加工坊负责人石会华说。
为什么说弥陀生条是别的地方的生条所仿制不了的?主要原因在于弥陀生条必须采用当地桐山的纯净山泉水,选用优质黄豆、精制菜籽油进行制作,需要经过炒膏、破壳、去壳、浸泡、清洗、磨浆、煮浆、点卤、上榨 、切坯、下锅、打潮等近30道工序后高温膨炸而成。刚出锅的弥陀生条口感酥脆、外表金黄,咬一口清香沁脾、满嘴盈香,既是秋冬季下火锅的最好配料,也是逢年过节和家常宴席上必备的佳肴。
“传统纯手工制作出来的生条口感和色泽都是特别好,但每道工序都考验着技师的经验,产量和效率也受到限制。”石会华说。
随着弥陀生条制作工序不断向自动化发展,加工厂也在保留多数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下,将破壳、磨浆、上榨、切坯等部分工序改为自动化运作,极大提升了弥陀生条的产量。
“以前我们这电压很不稳定,很多大功率电器都不能用。现在好了,我这脱浆机、切坯机都能用,不仅解放了我们的双手,也使得生条的形状更加饱满、整齐,这得亏有充足的电力支撑。”石会华说。
产业要发展,电力需先行。为更好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弥陀生条加工前后,太湖公司都会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加工厂房,主动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和用电需求,向客户讲解安全用电知识,对厂房内用电设备进行全方位“义诊”,为加工厂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
“针对当地特色产业,我们提供个性化电力服务。通过‘地毯式’摸排客户信息和用电需求,主动上门进行安全用电检查,进一步改善当地网架结构等一系列举措,为非遗产业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用电环境。”弥陀中心供电所副所长张辉说。
随着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和电商的迅速崛起,弥陀生条借助“线上+线下”的发展模式,产品也从太湖销往全国各地,今年的产量将会达到42万斤、产值达到700万元。
优质的电力服务为弥陀生条加工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近年来,太湖公司通过原水电供区“三年攻坚”行动,持续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累计在弥陀镇投资1.75亿元,建改10千伏线路194.2千米,新增配变容量3.17万千伏安,改造户表1.5万只,户均容量由1.08千伏安提升至3.19千伏安。在稳定电力和优质的服务加持下,纯手工传统工艺和与自动化技术完美融合,既保留了弥陀生条的独特味道,又使得产量得到大幅度增加,电力赋予了非遗产品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