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昊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氢能发展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济师吕亮功提出,加强对氢能发展顶层设计,明确氢能在我国未来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主要任务,制定完整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和标准规范,构建产业链完整、分工协同、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实施已逐渐提上日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任务日渐迫切,氢能产业的受关注度也正在进一步提升。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快速积累,氢能产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随着产业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2022年,氢能的发展将有望进一步提速。
战略意义重大
“以用促进”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本身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是两会相关议案、提案关注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关于大力发展氢能多场景应用“以用促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氢能产业,对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党委书记尹兆林看来,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零碳排放、通过氢燃料电池转换效率可达60%~80%等优势,随着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氢能将成为交通领域低碳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在绿色能源替代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此,他建议,加快完善氢能源产用支持政策。
基于氢能产业在能源体系中的巨大优势和在“双碳”目标上的战略意义,诸多能源化工企业早已“抢滩登陆”,加快在这一领域的布局。“能源化工企业在绿氢应用、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存在优势。”在促进能源化工企业氢能和新能源利用方面,吕亮功建议,支持能源类企业在周边区域建设“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用于自身绿电替代及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不过,作为新兴产业,目前我国氢能的发展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张天任指出,氢能关键核心技术存在“卡脖子”风险,应用场景比较单一,工业副产氢的利用率不高,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步伐较慢;同时,资本纷纷涌入氢能行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
面对行业发展存在的难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黄跃金建议,加快制定氢能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发展领域,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举措,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协同责任,成立国家层面指导协调机制;发挥氢能产业链科技攻关和示范作用,关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
地方积极布局
发挥当地资源产业优势
当前,各地方对布局氢能产业的积极性持续上升。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委书记李春奎建议,将成渝纳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他表示,成渝地区既是西部地区最大的工业重镇、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地区,加快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尤显迫切。
据悉,今年2月,重庆市和四川省政府共同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提出,以成都—内江—重庆发展轴为重点,共同打造“成渝氢走廊”,优化川渝地区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积极扩大氢能等新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稳步推进换电模式和氢燃料电池在重型卡车、营运大客车领域的试点应用,争创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李春奎认为,目前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主要部署在京沪粤和冀豫等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暂时处于空白状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纳入下一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发挥其在西部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在全国层面构建起“东中西”协同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也在积极寻求氢能发展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指出,考虑到东北地区氢能产业现状,应当充分发挥当地氢源和氢能源汽车应用两大地域优势,通过加快氢能源汽车的推广,配合加氢站建设带动上游制氢、储氢、加氢环节产业链逐步构建,进而集聚相关产业链资源,推动东北地区氢能生态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进而促进地区产业清洁、高质量发展。
“东北地区由于极寒不利于电动汽车的推广,而氢能产业基础薄弱,列入示范城市群有很大困难,大概率不能获得奖励。”焦云建议,对氢燃料汽车特别是作为生产资料的重卡、物流运输车等在东北地区推广给予特别补贴,以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东北地区建设加氢站给予特别补贴,助推东北地区氢能源基础设施的加速落地。
交通领域“先行”
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创新
在氢能众多应用场景中,交通领域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通过“交通领域先行”,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持续创新和突破,将为氢能产业未来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吕亮功认为,应重点围绕氢能交通应用领域制定规划,引导石油石化、物流、钢铁、邮政、电商配送等行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形成多样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场景。
吕亮功建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氢能交通产业链产学研联合攻关,探索并推动加氢站用设备、氢气储运技术、绿氢制取技术的突破和提升,尽快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以高速公路网络为纽带,建设跨省、跨市的加氢走廊,加强区域协同合作以及加氢站的互联互通,推动加氢站和车辆推广形成重点区域“点线网”的全面覆盖。
“目前,氢能汽车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保有量偏低,氢能生产和使用成本较高,不利于氢能的规模化发展。”尹兆林建议,加快完善氢能源产用支持政策,包括加大绿氢装置及加氢站建设补贴、氢能售价补贴、氢能汽车购置补贴力度,实行氢能生产和储输设备免税政策,促进氢燃料技术和氢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基于行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的现状,加强技术突破,实现自主化和降本增效,是当前的重点。在张天任看来,目前,如加氢枪、阀门、压缩机、碳纸、质子交换膜等氢能核心设备材料仍以进口为主,虽然示范政策鼓励国产化替代,但技术的研发迭代还需要时间。为此,他建议围绕材料、电堆、系统三方面梳理出“卡脖子”清单,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及技术创新型企业开展攻关,引导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力攻关,共享技术资源,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此外,张天任还建议,疏通资金扶持通道,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创业型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细化产业政策,出台更强有力的扶持措施,鼓励氢燃料电池在更多类型的交通工具上开展示范应用,并在京津冀、上海、广东等5个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