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氢能 > 动态

上市公司氢能业务亏多盈少 高成本仍是“拦路虎” 绿氢及制氢装备推广加速|行业观察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3-09-04 09:48:39  作者:武超
“氢”风速起,愈来愈多的上市公司布局氢能赛道,但业绩仍然呈现喜忧参半的格局,净利润数据冰火两重天。据Wind数据,A股氢能板块59家上市公司,2023年上半年累计营业收入约8234亿元,同比平均增长约12%;累计归母净利润约388亿元,同比平均下降约43%。

财联社记者关注到,较多涉氢企业的利润仍集中于传统优势业务,氢能板块的业绩贡献能力仍待挖掘。部分业务仍要依靠政府下订单或提供补贴,相关上市公司向记者称,市场化的销售空间有限。虽有政策倾斜与融资青睐,技术国产化也不断推进,但较高昂的制储运等环节运营成本,仍是氢能大规模发展需攻克的难题。

氢能商用车驶入快车道 出口成业绩突破口

就半年报整体来看,表现最突出的是氢能商用车板块,已有部分公司燃料电池业务布局收获成效。这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与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关。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是2410辆,同比增加73.5%,向好趋势明显。

宇通客车(600066.SH)是涉氢企业中中报利润增速最快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14 亿元,同比增长34.56%;实现归母净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820.72%。据公司统计,宇通客车大中型客车的产销量稳居行业第一,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宇通客车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的利润高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实现,出口车型相对售价较贵、利润也较高。国内市场方面,大中型客车销量基本同比持平。燃料电池车已经可以贡献利润,目前公司一年可以销售数百辆,但总体市场容量仍然不算很大。下半年,随着老旧柴油车辆加速淘汰,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支持政策刺激,预计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行业大中型客车出口量同比增长83.9%,下半年预计仍将延续增长态势,其中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在经济技术因素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因素驱动下,新能源公交需求存在增长机会。

还有一批布局氢能的商用车企业业绩也创近年新高。福田汽车(600166.SH)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8.45亿元,同比增长24.47%;净利润达到6.06亿元,同比增长177.88%。金龙汽车(600686.SH)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3.7亿元,同比增长42.55%;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0.47亿元,同比增长121.31%。

但细究发现,大部分氢能上市公司的收入仍聚集于非氢领域,主要盈利点还是依赖传统主业。这也反映出目前氢能赛道还不足以成为上市企业通过产业转型实现增长的引擎。

在新能源资深人士祁海珅看来,氢燃料电池车可以称为未来新能源车终极解决方案之首,“产业化发展”已经上路了。但由于整车购置成本和加氢成本都较高,短期内,氢燃料电池车还无法和“乘用车”的锂电池动力系统相媲美。而“商用车市场”则不同,其长距离使用、相对固定的行驶路线、加氢和加油的时间等应用场景和工作条件,更适合氢燃料电池系统,随着国家政策和补贴向氢能产业链的倾斜和投入,氢能源商用车尤其氢能源重卡的发展将进入快车道。

涉氢业务难兑现利润 依赖补贴政策支持

目前,经济性是氢能产业发展最大的挑战因素。上半年,氢能上市公司交出的成绩单就展现了此种难题,制氢、注氢、储氢及应用氢气的代表性企业,均存在因业务成本高导致利润下降的问题。

已构建较完整氢能产业链的美锦能源(000723.SZ),尽管收入规模位居行业前列,但因渐失成本端优势,去年至今业绩陷入低迷。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39亿元,同比下降27.07%;归母净利润3.73亿元,同比下降72.55%。

美锦能源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炼焦的副产品焦炉煤气中富含氢气,是目前业内低成本大规模制氢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今年主营产品焦炭的市场价格下滑较为明显,且大于原材料采购价格的下降幅度,导致公司盈利出现下滑。

虽然今年美锦能源在氢能产业上动作不断,但对业绩的贡献占比不大。公司人士称,将利用制氢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加强氢能基础设施的推广和建设,特别关注提升绿氢的供应能力。

随着研发投入与市场导入,制氢成本下降已成趋势。根据《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目前煤制氢生产成本为6.8-12.1元/公斤,工业副产氢为9.3-22.4元/公斤。绿氢生产成本仍较高,但是降幅很快。不过,还需要考虑储存运输环节,且成本存在上下游传导的过程,进而制约了氢能的大规模应用。

被称为“氢能第一股” 的亿华通(688339.SH)近年来难以实现盈利。上半年,亿华通实现营业收入约1.54亿元,同比减少42.96%;归母净利润亏损约7651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则高达1.24亿元。

亿华通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近年对研发与财务方面的支出较多,且尽管产品的制造成本降低,但氢能产业链的运营成本仍然较高。

此外,公司还在半年报中提出,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补贴政策的支持。2020年财政部等对现行的补贴政策做出调整,从向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商发放补贴,改为向示范应用城市群进行奖励。如果政策变动,可能会对公司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高研发投入也成了上市公司布局氢能产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氢能源板块上市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长,上半年内,氢能上市公司研发总费用约达2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8%。

氢能仍受资本青睐 各大企业布局热情不减

虽说氢能赛道潜力有待挖掘,但投资者仍然看好这块“膏腴之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了24起氢能企业的对外融资事件,同比增长约26%;融资总额超26亿,对照2022年,几笔融资过亿的大额投资仍集中在燃料电池环节,同时,相对小众的储运等环节技术路线也开始受到部分资本关注。

此外,近年来,国家针对氢能方面的支持政策层出不穷。8月份,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发挥了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虽然目前氢能企业的业绩并没有完全释放,但由于行业前景可观,各大企业对于氢能源产业的热情丝毫不减。还有大量能源巨头摩拳擦掌,纷纷通过外延并购、新建产业、战略合作的方式切入氢能源赛道。

中国石化(600028.SH)是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之一,今年8月30日,公司在传统制氢的环节之外,在光伏资源丰富的新疆地区,投资近30亿元建成了中石化库车绿氢项目。据悉,中石化库车项目现已具备年产2万吨绿氢、储氢21万标立方和每小时输氢2.8万标立方的能力。

该项目还带动了国内的制氢装备的规模化生产,隆基绿能(601012.SH)就是该项目电解槽的供货商之一。公司电解槽产能也在今年得到了大幅提升——去年年底产能达到1.5GW,位居全球第一。伴随今年年底西安装备工厂的建成,其产能将达到2.5GW。今年6月,公司向控股子公司隆基氢能增资4.6亿元,董监高向隆基氢能增资4000万元,合计增资5亿元。

正在整合推广氢能装备应用的雪人股份(002639.SZ),过去三年陷入亏损,今年上半年却扭亏为盈。据公司披露,上半年内,公司与日本氢动力公司签署合同开发金属极板燃料电池电堆,并已完成电堆金属双极板技术文件的交付。在上游氢气储运环节,公司突破液氢装备技术,已经有多套压缩机产品服务于中国航天领域。

此外,雄韬股份(002733.SZ)、诚志股份(000990.SZ)、金宏气体(688106.SH)等公司,均在氢能设备研发生产、车用能源供应、应用场景拓展等多方面推进氢能产业的发展。

“‘十四五’是氢能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的重要窗口期,处于初级阶段的氢能产业目前多以区域性的小规模应用为主,同时也在为大范围推广创造有利条件。氢能产业链中的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等任何一个细分环节,都可以造就若干个千亿级规模的市场。”祁海珅表示。

来源:财联社

作者:武超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