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作为做好五篇大文章之一,明确提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让更多金融资源支持绿色发展。氢能产业作为助力我国能源转型变革和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找准金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推动氢能产业链提质升级,是值得关注的重点课题。
金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链绿色升级面临瓶颈,可持续能力有待提升。金融与产业良性循环,方能发挥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但当前氢能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良好产融互助体系的形成。一是产业链绿色升级存在壁垒。当前大连自贸片区氢能产业以化石燃料制氢作为主流制氢方式,通过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电解水制备的绿氢占比较低,技术升级难度大,制氢成本高,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融资缺口巨大。二是商业应用场景少。氢能基础设施、应用及示范区建设需要大量前期投资支持,但就目前来讲商业应用场景过少,缺乏配套氢气储存和运输网络渠道,亟待完善氢气输运基础设施,扩大商业应用规模,摊薄固定资产和研发投资成本,实现商业可持续。三是民营氢能企业融资能力不足。部分氢能领域民营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内部管理不透明,在氢能行业发展初期,盈利前景不明朗,企业营收不稳定,难以满足融资准入门槛。
(二)融资支持存在短板,金融资源供给不足。一是融资渠道偏窄。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行业发展初期,氢能产业技术路线及商业化模式尚未成熟,氢能产业的盈利能力、生产成本、公众认知及产业链规模化尚未完全明晰。二是商业银行融资参与度较低。据调研,辖区商业银行氢能产业信贷余额不足信贷总量的1%。大型氢能项目建设多由国企或央企主导,除股权融资外,项目主要融资供给方多是在利率定价方面具备突出优势的政策性银行,而商业银行因其在利率定价方面让利空间有限、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避险考量及氢能信贷产品匮乏等因素,在氢能产业融资方面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三)氢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融资规模扩充。一是氢能碳汇交易市场支撑不足。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氢能交易板块尚未建立,缺乏完善的清洁氢认证、碳减排核算方法及碳交易机制,制约了氢能碳汇交易和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的开展。二是氢能绿色金融标准有待扩充。目前,绿色金融分类标准已纳入加氢设施制造、燃料电池装备制造、氢能利用设施和加氢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等内容,但对绿氢及其全产业链的支持不足,特别是前端绿氢技术开发暂未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不利于氢能融资渠道的拓宽。三是氢能产业投融资信息共享渠道尚未建立。
(四)配套机制支撑不足,激励作用尚不显著。一是财税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当前,氢能产业处于行业发展初期,迫切依赖政府财税政策支持,但当下政策优惠多以财政奖励方式发放,在产业发展基金建设、市场需求激励措施等方面未形成系统化和精准化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融资配套措施支撑不足。据调研,当前金融机构对氢能领域的融资优惠多源于绿色金融政策项下,对于尚未纳入绿色产业标准体系的氢能产业,缺乏配套融资支持措施。氢能产业信贷投放财税引导政策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滞后,信贷支持激励不足,制约信贷投放积极性。
金融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产业端:多维发力,系统推进氢能全链条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氢能产业链的绿色升级。瞄准氢能产业链绿色升级方向,在政策端对绿氢进行重点倾斜,规定绿氢开发占比指标,提升绿氢制备产业战略地位。在技术端依托大型能源企业成立联合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聚焦绿氢制备核心技术,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科技攻关,推动全社会相关领域科研力量广泛参与,加快突破技术薄弱环节,实现产业链绿色升级。二是推动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在基础设施端,立足大连港口地理区位优势,构建以港口货物运输为核心,重型卡车道路运输为辐射的氢气储存和运输线路网络,有效满足下游应用加氢需求。在应用场景端,加快交通、工业、建筑、发电等氢能使用场景的研发和投产,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在产业支持端,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商业模式,规定各产业使用氢能的最低消费比例,保证氢能产业获得足够市场需求。三是提升民营氢能企业融资能力。引导民营氢能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和内控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和内部管理,增强财务透明性,提升经营规范性,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放,提高融资可得性。
(二)供给端:补齐短板,加大金融资源供给支持。一是拓宽氢能企业融资渠道。引进设立氢能发展专项投资基金,为初创型氢能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加大对氢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资支持力度。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支持氢能产业项目,部分现金流稳定、营收情况较好的项目可探索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或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针对氢能产业链中的未来独角兽企业IPO需求,银行机构连同风险投资、股权产业基金,发挥投贷联动优势,提供辅导、顾问等综合金融服务。二是提升优化绿色信贷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银行机构设立氢能发展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配备专业产品经理,根据氢能企业的差异化技术与发展水平提供定制信贷服务,提高氢能产业贷款的可得性和便利度。三是创新氢能信贷产品。银行机构要持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根据氢能行业特点和实际融资需求,在定价模型、授信评级和审批、风控管理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设计和专业化管理。
(三)基础设施端:强化保障,切实提升融资可得性。一是搭建氢能碳汇交易结算平台。以CCER碳交易发展路径为基石,探索氢能碳汇交易市场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建立氢能碳汇交易中心,开展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抵押融资,为银行扩大氢能信贷投放提供基础条件,降低氢能信贷的合规风险。二是完善氢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进一步拓宽氢能绿色金融标准范畴,加快将绿氢技术纳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明确前端绿氢技术开发和后端氢能应用的行业标准,推动中外标准尽早接轨,引导氢能产业向绿氢转型。三是疏通氢能投融资信息共享渠道。政府相关部门定期遴选制定氢能产业项目清单,开发氢能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氢能制备、储能、动力电池等重大氢能项目和企业,推动金融资源精准对接氢能企业融资需求。
(四)政策端:完善机制,充分发挥配套政策激励效应。一是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覆盖氢能全产业链及其配套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明确财政、税收等政策工具对氢能产业的支持标准和时限,借助政府补贴措施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同时针对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环节,设立重大专项、产业基金,强化对氢能“卡脖子”领域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强化需求侧协同支持,激发氢能市场活力。除对企业进行补贴外,从需求侧进行政策支持。比如,在市场需求激励方面,为购置氢燃料电池车的消费者提供消费补贴、消费税减免等激励,为氢燃料电池车提供路权、停车费、过路费减免等便利政策。在产业交易方面,通过政府采购对氢能产业提供直接支持。三是完善融资配套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向氢能领域。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氢能产业项目融资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政府担保基金、政策性担保机构等方式提供信用增进支持,提高氢能企业和项目融资可得性。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b·体育(中国)网 作者:李文玉 李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