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动态

聚焦“双碳”目标 加强科技创新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2-03-11 14:42:39  作者:王颂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冬奥会所有场馆100%绿电供应,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将全部实现碳中和……科技赋能让冬奥会绿意更浓,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继2021年之后,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双碳”,并就实现“双碳”目标提出具体任务,强调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扎实做好“双碳”工作,许多技术领域和基础理论研究进入“无人区”,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从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到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少代表委员建言献策,探讨如何强化科技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亟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供需精准对接、满足各种需求、挖掘潜在价值、降低社会能耗、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相比传统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机理和平衡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表示,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科技攻关与电网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考虑技术研发及落地应用。

  电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2021年,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首批启动实施8个项目,涉及源网荷储协同、大电网安全防御等关键技术;启动24项配套科技项目攻关,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重点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提前布局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源消纳、大电网安全领域项目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特高压一次设备组部件、大功率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电工材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公司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既要有创新技术,也要有创新理念。今年,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带来了关于支持江苏加快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践的建议,提出加强江苏区域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先导区。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科技创新与技术突破。”全国人大代表、冀北唐山供电公司二次运检一班副班长李征建议加强清洁能源发电、先进输电、高效碳捕集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出台政策、完善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和示范工程纳入国家试点。

  电力系统是一个供需两侧实时平衡的系统,用好用足需求侧资源能够提高需求侧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能力,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华中分部党委书记肖黎春建议,把需求侧资源纳入能源电力发展规划,重视开发利用需求侧资源在促进能源平稳转型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催生了很多电力新技术。在数字技术与能源领域融合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应同步规划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与网络安全,并开展多领域专家交叉融合创新工作,通过一体化安全运营模式,不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水平。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中国风电装机在全球连续十年排名第一,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整机和零部件出口基地。”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介绍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1%;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

  新能源规模快速增长,如何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坦言,当前,新能源技术与材料应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能源产品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偏弱。要重点加快基础理论研究,打造强有力的技术研究支撑平台,同时在关键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既要实现碳达峰,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符合预期,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键要靠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降低新能源成本;另一方面在碳减排的同时,也要重视碳汇这一途径。

  “这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操之过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说,碳达峰碳中和涉及面广、影响深刻,长期来看,不仅牵涉能源结构的变革,还涉及工业结构变革。他认为应坚持技术先行,尤其是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研发。

  近年来,公司在特高压输电、大电网运行控制、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新能源发电并网、智能电网、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等领域培育了一批自主可用的“硬核”成果——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的张北柔直工程和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为奥运史上首次场馆100%绿电供应提供保障;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高弹性电网的建设推动源网荷储全交互,更好适应各类能源互联互通互济需要;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平台为新能源规划建设、并网消纳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是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见证,也是服务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实践。

  创新机制培养科技人才

  “企业是市场主体”“要鼓励企业聚集更多的人才,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牵头作用,能带着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一起来搞创新”……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就科技创新答记者问。

  2月22日,国家电网—浙江大学智慧电力能源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将着力打造创新联合体,聚焦柔性输电技术、智慧能源系统等前沿方向开展研究,促进能源电力与多学科技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电力行业转型升级。

  在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看来,高校是原始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创新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校企合作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紧密对接,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就是要强调企业家精神,同时赋予有企业家精神的科研人员高度自主权,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让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尽展其能。

  作为基层一线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宿州供电公司带电班员工许启金特别关注技能人才培养。他认为,应精准分析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在重大工程和项目中统筹支持人才培养。

  人才留得住,更要用得好。近日,公司共评选产生53名科技类和150名能手类人选,通过三年职业规划和个性培育,锻造公司创新发展生力军。不仅如此,公司创新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制度和公司首席专家制度,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工程、电力工匠塑造工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三大工程,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梯队。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对科技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同时科技成果的加速转化应用也将促进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百姓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更强劲的动能。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中核集团首席专家王黎明:以自主三代核电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中核集团首席专家王黎明:以自主三代核电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专访2022-03-11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

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

  “张北的风点亮了冬奥会的灯”,河北张家口大规模的
动态2022-03-11
科技创新助力减碳

科技创新助力减碳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富
动态2022-03-11
服务“双碳” 多管齐下力促绿色金融大发展

服务“双碳” 多管齐下力促绿色金融大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
动态2022-03-11

“碳”索之路,如何实现“先破后立”?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动态2022-03-11

“双碳”行动有序推进 资本市场勇担重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贯彻新发展
动态2022-03-11

绿色低碳,就是“弯道超车”的发展密码

  昨天,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开
动态2022-03-11
【两会】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加快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两会】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加快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构筑

  算力是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关键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数
专家观点2022-03-10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海洋经济是未来山东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海洋经

  在“双碳”目标的格局下,全球正加速向清洁能源和新
专访2022-03-10
【两会】全国政协常委李家杰:大力发展智慧减碳技术,推动高耗能行业高质量绿色转型

【两会】全国政协常委李家杰:大力发展智慧减碳技术,推动高耗能行业

  继2021年之后,今年双碳目标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很多企业
专访202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