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成立九周年院庆暨第二届能源智库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双碳”目标下,工业绿色微电网是提高能效、保障工业用能需求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新能源就近消纳,促进工业用能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刻不容缓。但随着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源网建设持续不匹配已导致局部地区新能源消纳出现一定的困难。未来,‘荷随源动’或者‘源荷互动’将成为电力系统实时平衡的重要手段。”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孟垚表示,工业用电负荷占全国用电负荷的比重超过65%。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进一步应用,工业用电负荷的灵活调节潜力将被进一步挖掘,成为调节电力系统的重要灵活性资源。其中,工业绿色微电网将是重要抓手。
据了解,工业绿色微电网具有促进新能源消纳、保证供电可靠性等优点。《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将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作为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深入推进节能降碳的重要举措。
钢铁冶金作为主要的工业用电负荷行业之一,能耗与碳排放较高。推动绿电在钢铁冶金行业的应用,既可以满足行业合理用能,又能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程林表示,随着绿电制氢技术逐步成熟,利用氢作为钢铁冶金过程的燃料和还原剂,可从根本上减少钢铁冶金行业的碳排放,实现清洁生产目标。
程林进一步表示,由于新能源具有波动性与随机性特点,难以与冶金工艺的稳定用能需求相匹配,需要选择适合我国的氢冶金工艺路线。如采用富氢还原高炉和富氢直接还原竖炉,以匹配相应的资源和绿色能源供应条件。在此期间,需要通过提高氢能冶金工业绿色微电网的灵活性、提升氢冶金工艺调节能力、推动源网荷储微电网与氢冶金宽功率波动协调运行等关键技术应用,将长时负荷调节技术与短时制氢的灵活调节技术相结合,推动新能源的随机波动和冶金负荷的刚性需求相匹配。
工业绿色微电网虽然前景广阔,但定义、规模、组网范围等关键核心问题尚未明确。孟垚认为,工业绿色微电网涉及电力、热力、燃气等多个行业,需要发改、工信、能源等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协同创新,明确工业绿色微电网的规模、范围等要求,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工业用能效率和保障工业用能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外,商业模式不完善是当前工业绿色微电网发展中面临的重要制约。孟垚表示,在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电能质量,存在初始投资规模较大、经济性不高等问题。从电网角度来讲,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高,尤其是超过15%以后,系统备用成本将急剧上升,成本分摊机制将成为工业绿色微电网能否市场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亟需创新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商业运营模式,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作为一家工科型智库,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围绕国家、地方和行业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政策等相关问题,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战略研究。“未来,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还将从政策、产业以及智库朋友圈的角度赋‘智’赋能,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的发展。”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能源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戴璟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