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奔走在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说,全国两会,给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未来发展中,中国的发展是要走一条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在3月6日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团会议现场,丁光宏勾勒出的一幅令人憧憬的2060年碳中和完美实现的画面,很快就传到了场外——
“祖国广袤的西部沙漠上,太阳能发电厂将充沛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遍布沿海地区和崇山丘陵的风力发电厂和大江大河上的水力发电站,不分昼夜提供补充电能,电流进入国家电网输送到全国各地,多余的电力就地电解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纯氧为高海拔地区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氢气则一部分进入西气东输管道为城市千家万户提供加氢天然气,一部分压缩液化储存起来成为氢能源,为从飞机到汽车轮船等各种运输工具、从农耕到矿山机械等各种工农业场景提供清洁高效的移动能源……”
丁光宏说,除了“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2060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年。在去年9月举行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向世界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碳达峰、碳中和列入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这意味着,我国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计划要求已进入实质意义的倒计时。
丁光宏认为,我国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大优势。不过,绿色能源开发和转型能否成功,氢能技术的突破是关键所在。
然而,制约大规模氢能应用的技术瓶颈还没有解决,比如制氢方式、应用场景、运输距离和储运方式等。另一个难题是,全国不同程度存在弃风、弃光、弃水现象,造成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的成本。
“我国要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亟需加强对以氢能为载体的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丁光宏建议,要做好“十四五”以氢能为载体的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规划,以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布局推动工作。同时,以国家为主导,加强氢能基础研究的布局,在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等各个环节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启动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
来源:上海人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