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碳中和 > 专访

绘制好能源发展路线图——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刘中民

经济日报发布时间:2021-05-08 09:39:39  作者:佘惠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技创新能够提供哪些支撑?就此话题,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刘中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环境约束下的发展问题。全社会要形成绿色发展共识,我们必须调整发展方式,适应能源低碳化的国际大趋势。这既是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人类历史上,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一直是交互进行的。能源利用是我国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占比大于80%,加上能源的基础地位和广泛辐射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同时也要求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我们现在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关口,“碳达峰”“碳中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要负起责任。如果“碳达峰”“碳中和”做不明白,能源革命做不明白,工业升级做不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记者:您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刘中民:“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及自然吸收等,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二氧化碳的相对“零排放”。

  当然,不能把二氧化碳“妖魔化”,毕竟它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现阶段,不排放二氧化碳是不可能的,将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相对理想的方式。“碳中和”不是完全禁止二氧化碳排放,而是一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一边促进二氧化碳吸收,用吸收量抵消排放量,达到平衡。

  记者:我国存在“富煤、缺油、少气”的现状。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能源革命看,主要难在哪?

  刘中民: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资源的种类、利用方式和利用总量直接相关。我国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国家,根本原因在于能源及其相关的工业体系主要依赖化石资源。要达到“碳中和”目标,必须重构能源及相关工业体系,从高碳向低碳化、绿色化突破。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任务异常艰巨。现在如果不打好基础,今后二三十年的发展会很困难。

  从能源领域看,最大的难关是我国各能源系统相对独立,整体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煤,多用于发电且利用率较低,是主要排放来源,新技术突破比较困难;油,资源短缺,油品质量不高;气,资源不足,只能优先保障民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形式与化石资源差别巨大,可再生电力难以并网;核电,局部电力过剩,热利用效率低。各能源系统难以协调发展的原因,除政策因素外,还缺乏链接各能源分系统形成优势互补、劣势对冲的关键技术。

  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改变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变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当然,化石资源和能源短期内不可能被完全替代,还需要通过技术变革等方式来适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

  记者:科技创新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什么作用?

  刘中民: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根本上依赖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是支撑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我国前期在各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了一批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多行业低碳化转型。比如煤炭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氢能、核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这些都与“碳中和”有关系。

  但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有的技术体系仍有很大困难。不仅需要突破各领域众多关键技术,更需要破除各能源种类及各能源相关行业之间的壁垒,跨领域突破关键瓶颈及核心技术。因此,跨领域系统化布局“碳中和”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的要求,也有巨大的空间,必将带来巨大的发展驱动力和总体节能减排效果。这也是我国新能源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和难点。

  记者:对于跨领域系统化布局“碳中和”科技创新,您有什么建议?

  刘中民: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核心技术突破的路线图。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国一盘棋,制定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既要绿色发展实现“碳中和”,又要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个长期的战略安排。

  二要跨领域联合攻关,推进多能融合技术体系突破。当前亟需跨领域系统化部署“碳中和”重大科技研发任务,推进跨领域综合交叉,打破能源与其他行业、能源内各分系统间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解决单个领域科技发展难以突破的跨系统问题。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形成全国低碳发展新格局。我国能源应用场景复杂,无法用一套通用的模式解决全国“碳中和”面临的所有问题。建议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与碳减排工作,选取典型区域、针对典型问题推进跨领域集成示范,以点带面促进形成低碳发展新格局。

  四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金融及资本的结合,促进成果转化。“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构建新型创新体系,以充分调动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社会资本等要素深度参与,加快建成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杜祥琬:我们为何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实现?

杜祥琬:我们为何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实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我们为何要提出这些目标?如何实现?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
专家观点2021-05-07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宋鑫:发挥自身优势 赋能其他行业实现零碳发展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宋鑫:发挥自身优势 赋能其他行业实现零碳发展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在活动中表示,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赋能其他行业实现零碳发展,是节能环保企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最大挑战。
人物2021-05-07
协鑫朱共山:科研投入助力节能减碳目标实现

协鑫朱共山:科研投入助力节能减碳目标实现

朱共山表示,协鑫集团作为新能源行业的民营领军企业,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都与碳减排有关,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推动能源转型,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而贡献力量。“
人物2021-05-07

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碳中和”

自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来,“碳中和”很快成为热议话题。在“碳中和科技创新路径选择”香山科学会议、中英工程技术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上,不少科技界人士对碳中和的科技路线进行了深入探讨。
动态2021-05-07

“双碳”时代来临,环保产业该如何加速变革

面向“十四五”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环保产业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制定和完善环保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环保产业整体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
市场分析2021-05-07
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凌逸群:达成“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凌逸群:达成“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必须大力发展

中国石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凌逸群表示,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结构还需大力调整,从供给侧与消费侧两端发力,推动清洁能源消纳与应用。
人物2021-05-07
中国宝武胡望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宝武胡望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胡望明在活动中表示,未来中国宝武将以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为导向,坚持对标找差,围绕“一基五元”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实践,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人物2021-05-07

以能源低碳转型起笔 浙江勾勒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4月的大陈岛草木葱郁,海风和煦。这一位于浙江台州湾东南洋面的岛屿,不久前在全国率先开建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系统示范工程,正越发热闹。
动态2021-05-07

五大发电集团碳达峰路径的异与同

能源消耗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而发电行业是电力行业排放的主体,肩负着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主要发电企业纷纷

五大发电集团碳达峰路径的异与同

能源消耗是我国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而发电行业是电力行业排放的主体,肩负着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主要发电企业纷纷
行业要闻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