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体育(中国) > 国内b·体育(中国)

光伏+氢能为何频频擦出火花?

能源发展网发布时间:2021-08-27 00:00:00

隆基股份、阳光电源、协鑫新能源之后,又一家光伏企业加入氢能产业大军。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林洋创业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下称“林洋创投”)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舜华”)成立合资公司。新成立的公司定位于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氢能产业迎来爆发期。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关键词为“氢能”的现存企业2221家。近十年来注册量逐年增长,2021年上半年注册339家,同比增长89%。“光伏+氢”成为零碳能源和清洁储能着力点,也是近来光伏跨界融合的典型路径,不少光伏企业开始在氢能领域谋篇布局。

发力电解水制氢

基于对氢能产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共同看好,林洋创投与上海舜华签订合资协议,以4:6的股权比例共同出资设立新的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定位于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提供制氢设备及氢储能整体解决方案。

在“新能源+制氢”领域,合资公司将拓展风光制氢的核心装备制造,并提供新能源发电配套制氢系统解决方案。

林洋能源选择与上海舜华合作,无疑是看上了上海舜华在氢能领域的产业积累,上海舜华是国内较早涉足氢能领域的企业,曾经研发了国内首台35MPa加氢机、首台70MPa加氢机、首台加氢计量检定装置、首台移动加氢站等装备。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涉足光伏的企业,林洋能源对行业的发展嗅觉灵敏。林洋能源在2004年进入光伏领域,涉足多晶硅、硅锭、硅片、太阳能电池以及组件、应用端等全产业链业务。但随着行业发展形势的转变,林洋能源在2010年毅然离开光伏制造,在行业高点套现离场,躲过了2012年的行业大萧条。几年后,林洋能源再度回归光伏领域,重点推进分布式电站应用端业务,赶上了这一波光伏热度。

本次布局氢能领域,林洋能源的产业布局能否再度踩准市场节奏,后续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关于双方的合作,记者就相关问题致函林洋能源,截止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林洋能源也曾是一家老牌的光伏制造企业,十来年前光伏行业面临欧美双反危机时刻,果断出售了光伏资产,避开了光伏寒冬,最近几年又开始在光伏组件制造及下游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等项目开发加大投资力度,依靠自己的多年来的电子仪表器件等能源管理的经验,积极拓展‘光伏/风电+储能’等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能源管理系统,也属于电网友好型的清洁能源项目。”

氢能相关企业增长迅速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零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根据数据网站Recharge的统计,截至目前,全球有24个GW级规模的绿氢项目,总规划制氢规模达到207GW。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绿色氢供应政策制定指南》,到2021年底,全球电解槽制氢能力预计将增至3.1GW。按照IRENA的数据,零碳经济需要全球每年产生130-160GW的电解水制造绿氢的能力,到2050年全球每年生产大约4亿吨绿氢。

近年来,我国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为牵引,氢能已被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在7月16日国新办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的b·体育(中国)发布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b·体育(中国)发言人彭华岗提到,现在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氢能产业蓬勃发展。不少企业已经布局氢能领域。除了林洋能源之外,包括近期隆基股份、阳光电源、协鑫新能源在内的光伏企业在氢能领域均有所涉及。

光伏与氢能之间的“联动”早就有之,为什么光伏企业如此偏爱氢能产业呢?祁海珅告诉记者,“林洋能源紧跟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双碳目标的战略发展,又发力开拓氢能源领域,‘新能源发电+制氢+氢能利用’应该对其未来的综合能源业务发展起到积极影响,有利于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有向‘新能源综合服务’发展的趋势。”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关键词为“氢能”的现存企业2221家。近十年来注册量逐年增长,2021年增速加快,上半年注册339家,同比增长89%。从注册资本来看,氢能企业的注册资本规模普遍偏大,1000-3000万元和5000万元以上的均占比高达29%,100-500万元的占比约14%。

2011年以来的十年之间,氢能企业注册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20年的注册量达到了十年之最,共计477家,同比增长14.6%。从季度上来看,2021年上半年共注册氢能企业339家,同比增长89%,呈现出飞速增长趋势。其中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注册相关企业143家和196家。

在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从产业发展初期,到壮大再到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祁海珅提示,“短时期内氢能业务带动的产值和业绩提升应该比较有限,相关配套产链也有待完善。”

来源:华夏时报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