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体育(中国) > 国内b·体育(中国)

农村能源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能源发展网发布时间:2022-01-26 00:00:00

推动农村能源转型,核心要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发挥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生力军”作用,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农村能源转型是一个复杂课题,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 王轶辰

 

农村在我国能源转型版图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比重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新能源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村能源消费主要包括炊事、取暖、照明等生活用能以及农林牧渔业等生产用能。由于农村能源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例远低于工业,农村能源问题往往成为被忽略的角落。实际上,自1979年以来,农业领域能源消耗的碳排放一直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从1979年的3002万吨持续上升至2018年的2.37亿吨,增长了7倍。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历史责任下,农村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我国农业领域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持续上升,跟取暖、炊事等生活用能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散煤燃烧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取暖方式,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国煤炭硫分和灰分含量较大,约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排放都来自燃煤。极端气候条件下,使用散煤产生的污染可达煤炭污染总量的40%,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巨大。2017年,国家启动北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煤改气”和“煤改电”存在成本高、政府难以持续大量补贴、天然气供应不足导致大面积“气荒”等问题。

在农业生产领域,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有加速上涨的态势。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21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超10亿千瓦,农机大规模使用推高了农村碳排放。随着新一代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成为常态,农业机械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由此产生的能源消耗还将带来新的碳排放,这将成为影响我国农业整体碳达峰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农村能源转型,核心要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粮食生产、农产品加工包装、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电能替代。同时,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供暖。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的农村,可在整县域开展“风光+蓄热电锅炉”等集中供暖。合理发展以农林生物质、生物质成型燃料等为主的生物质锅炉供暖,并在地热资源丰富、面积较大的乡镇,优先开展地热能集中供暖。

推动农村能源转型,要发挥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生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交通用能清洁化、低碳化,还可降低农户用能成本,促进减支增收。要支持具备资源条件的地区,以县域为单元,采取“公司+村镇+农户”等模式,利用农户闲置土地和农房屋顶,建设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配置一定比例储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农户获取稳定的租金或电费收益。支持村集体以公共建筑屋顶、闲置集体土地等入股,参与项目开发,增加村集体收入。

推动农村能源转型,前提是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农村能源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大课题,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大面积推进前,可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优先推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充分结合各地资源禀赋,选择合适新能源品种和发展模式,优先就地、就近消纳,减少能源输送距离和转化环节,提高农村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打造农村能源转型“样板间”。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