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体育(中国) > 国内b·体育(中国)

专家解读:氢能三大战略定位明确

能源发展网发布时间:2022-03-23 00:00:00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关键的意义。3月23日,《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正式发布。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会长魏锁第一时间对《规划》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

魏锁表示,《规划》明确了氢能在能源系统中的定位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了构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应用,以及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的若干具体路径,对氢能产业走向成熟,助力能源革命和“双碳目标”意义深远。

一、《规划》明确了氢能在能源系统中的战略定位

发展氢能产业,对于推动源端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和终端用能的清洁替代,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有着关键的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规划》明确了氢能在能源系统中的作用和战略定位。

(一)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氢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的重要载体作用及其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优势,促进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优化配置,推动氢能、电能和热能系统融合,促进形成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与核能等多元互补融合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

(二)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规划》提出,以绿色低碳为方针,加强氢能的绿色供应,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推动实现油气的部分替代,提升我国能源安全水平。

(三)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规划》强调,要践行创新驱动,促进氢能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规划》设定了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

从源端来看,随着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进入规模化开发利用阶段,如何更好的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应对风、光电力的间歇性、波动性,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消纳问题,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减少能源对外依存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环节,而氢能则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抓手。从终端应用来看,由于氢能应用广泛,将有效助力电力、化工、冶金、建筑、交通等领域实现减碳。

基于对氢能的战略定位,《规划》分别就“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各个时期提出了氢能产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一)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二)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氢广泛应用,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

(三)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三、聚焦短板弱项,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自2016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发布以来,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引导鼓励氢能产业发展,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均将发展氢能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为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奠定了基础。《规划》的出台,将推动打造氢能产业发展“1+N”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氢能产业链条长,技术密集,而目前我国技术积累不够,在多个环节仍存在“卡脖子”技术。《规划》提出,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围绕氢能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聚焦短板弱项,建立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开发关键材料,提高主要性能指标和批量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燃料电池可靠性、稳定性、耐久性;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氢能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各环节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二)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规划》要求,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平台,加快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

(三)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规划》指出,要以氢能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支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提升氢能基础前沿技术研发能力。

(四)积极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规划》明确,鼓励开展氢能科学和技术国际联合研发,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材料和装备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国际氢能创新链、产业链。

四、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为推动氢能快速发展和成熟,保障应用环节拥有可靠的氢源,加快制、储、输各环节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规划》提出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一)合理布局制氢设施。《规划》提出,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二)稳步构建储运体系。《规划》要求,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三)统筹规划加氢网络。《规划》明确,统筹布局建设加氢站,有序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支持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氢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五、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

在应用领域,低碳氢的大规模使用是实现能源、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之一,尤其是对于难以脱碳的冶金、化工等行业,氢能的应用对其实现深度脱碳。通过因地制宜引导氢能多元应用,可以有效推动用能终端的能源消费转型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绿色发展,同时催生氢能市场,带动氢能全产业链链协调发展和成本下降。《规划》要求,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动规模化发展。

(一)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规划》指出,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应用空间。

(二)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规划》提出,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等应用场景的示范,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探索氢能跨能源协同优化潜力,促进电能、热能、燃料等异质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

(三)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规划》明确,有序开展燃料电池发电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偏远地区、海岛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四)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规划》要求,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其中包括以氢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研发应用,工业生产中作为高品质热源的应用,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应用。

氢能产业尤其是绿氢产业的发展,最核心问题在于应用端对绿氢的实际需求量。按照《规划》明确的“多元化”应用方向,未来将催生巨大的绿氢市场,带动氢能制取-存储-运输-应用全产业链,以及上游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链协调发展。通过规模效应,氢能全产业链成本将显著下降。(来源:氢促会)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