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牵头打造“国和一号”和重型燃气轮机两个产业链,“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具备100%整机国产化能力,国内首台自主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总装下线。2023年,国家电投新能源装机占比超50%,战新产业利润贡献率达67%,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发电企业。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完成自主型号研发。建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与总师办协同运作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双线作战的重大研发推进体系。组织科研院所、装备制造企业等600多家单位及35700余名科研人员,完成200多个科研课题研究,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和一号”三代非能动核电型号。构建“设计-材料-工艺-试验”重型燃机正向研制体系,聚焦整机需求层层分解,从无到有形成产品功能、结构、各级零部件的研制方案,并反复迭代验证,联合200多家单位参与研发、协同上百家单位开展样机制造,首台样机于今年2月总装下线。二是健全市场化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引才聚才。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从研发、制造到示范项目的全周期激励计划,科学设置项目里程碑节点并开展实时激励,有效推动关键目标持续取得突破。推进薪酬分配向科研岗位倾斜,上海核工院科研人员平均工资达到全员平均水平的1.7倍,对8名紧缺型高端人才实施“一人一策”协议薪酬。中国重燃采用小核心、大协作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聚集全产业人才资源,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从50人增长到437人,以协作模式培养了一支6000余人的重型燃机全产业链研发“国家队”。三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高质量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分别组建涵盖105家、71家成员单位的“国和一号”、重型燃机2个产业链联盟,形成以国家电投为总体设计和集成创新龙头、以成员单位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联合体。截至目前,“国和一号”具备整机100%国产化能力,CAP系列机组在建在运12台,打造长三角、东北地区重型燃机产业集群,形成高水平自主化产业链供应链。
率先布局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把握能源领域发展趋势,加快培育战新产业。深入研判能源电力产业发展形势,超前布局光伏、风电等战新产业,集团层面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形成“一省一策”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规划清单。差异化授予二级单位战新产业投资的更大权限,充分激发子企业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战新产业投资占比连续6年超50%,2023年超70%。二是构建专业化与区域化协同管理模式,推动战新产业发展壮大。探索形成“专业化能力支撑、区域化布局发展”的管理格局,以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和要素协同为主要路径,推动各区域做强做优做大;依托专业公司、产业创新中心等,培育和巩固专业技术,打造新能源产业技术优势,支撑服务区域化发展。目前,国家电投拥有18家专业公司和13个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新能源产业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布局,实现在17个省新能源装机名列前茅。三是加快标准化数智化转型升级,带动战新产业生产管控变革。总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科技与数智化部,统筹战新产业发展经营和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从“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运维、对标评价”六个标准化维度出发,全方位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推进“集控运行、区域维检、产销协同、场站少人(无人)生产运营”管控模式落地,建设智慧化新能源场站,建立“2小时维检工作圈”,精简现场人员40%以上。四是以新型经营责任制为抓手,增强发展战新产业内生动力。健全以法人治理、战略落地体系、授权放权协同一体化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建立“总部授权放权-董事会行权履职-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的权力分解体系,优化“战略规划-年度计划-管理人员业绩指标”的责任落实体系,并持续发挥2个体系对战新产业发展的强支撑作用。比如,以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为依据,按年度将新能源项目指标获取、电力营销、提质增效等纳入二级单位经理层成员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让经营管理责任、目标、压力层层穿透、层层落实。2023年,国家电投获取新能源指标超过3700万千瓦,在山东、广东、江苏等11个省获取指标位于行业前列,光伏、风电售电量分别同比增加22.6%、13.5%,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