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体育(中国) > 电力朋友圈

【行走白鹤滩】青山托“重器” 绿水起“引擎”

水电四局发布时间:2021-03-31 08:41:28  作者:郭明星

金沙江畔,白鹤滩旁,巨坝凌波,衔牵川滇。青山绿水间,横空出世的是又一座写满民族骄傲的文明地标——在建世界最大水电站工程白鹤滩水电站。

这部“水工巨著”,因其庞大的建设规模和一系列领先世界水平的建设技术,堪称“大国重器”。同时,又因其作为长江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和承载着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也被誉为“绿色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更是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的位置。“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环保理念,使这座原本因规模和技术而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又增添了环境保护新的关注内涵。

作为该电站设计和承担施工主力的中国电建,是如何协调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水电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如何做到工程建设与绿水青山“和谐共生”的呢?

电建智慧,擘画生态蓝图

走进白鹤滩,距主坝上游约4公里处,青山环抱中,一片超过8万平方米的植物园,格外显眼。茎干粗壮的高大落叶乔木黄葛树、花开灿若云霞的木棉树……在这里次第舒展,叶茂花繁。

这是电站建设者为保护施工区、淹没区古树移栽而专门修建的“伊甸园”之一,107棵古树在这里“安家”,最大树龄达180年,干木参天、绿荫叠嶂……成为白鹤滩水电站工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些珍稀古木能够妥善安置,“中国电建”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谋划。而且,对于这座超级工程所覆盖的庞大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古树移栽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水电工程建设最大的效益之一,就是改善和重塑区域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平衡、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水电开发的内在要求。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尤其要注意保护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在谈及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时曾言,“所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付出,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位一生视为国家水电事业奉献为己任的水电专家所言,正是“中国电建”60余年致力国家水电开发所秉持的价值遵循,也是“中国电建”人肩头始终扛负的历史责任。

1991年,白鹤滩水电站进入工程勘察阶段。川滇交界的深山峡谷,迎来了首批“中国电建”勘测设计人。他们布衣寸行、风餐露宿,不仅要为这座“绿色引擎”的诞生提供建设的依据,而且还要寻找出现代文明和自然生态和谐的“契合点”。

每一座水电工程,都是现代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结合。而这一结合的过程,无不充斥着生态挑战。这座“超级工程”尤甚。

——电站施工区为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15.9毫米,生态条件差、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难题突出;

——电站施工区为高原深谷地貌,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具有典型的干河谷特征,全年7级以上大风日达到289天,干热河谷气候对施工区空气环境保护尤其是施工粉尘控制挑战巨大;

——电站施工区两岸地形陡峻,施工现场条件差,不利于施工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防治设施布置,将极大影响施工区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防治效果;

……

“中国电建”从流域、河段和项目三大层面,对影响工程的生态环境敏感因素进行识别,对电站建设可能产生的水生生态、陆生生态、施工环境、移民安置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研判论证。

春秋11载,超过80万字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形成;耗时10年,超过100万字的《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被摆上案头。就社会普遍关注的电站水土保持,鱼类栖息地保护、过鱼设施、增殖放流措施,分层取水措施、古树移栽等生态问题一一提出保护之策。

为保护长江上游珍稀鱼类,评价电站建设对它们可能产生的影响,他们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对白鹤滩库尾及坝址以下约1000公里河段的水温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金沙江下游江段立面二维水温模型,解答了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及葛洲坝以下河段的水温影响。

为确保移民安置生态保护,他们通过实地走访以及开展专题研究,确保移民安置点避开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在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地区针对性的系列方案,将移民安置工作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为降低电站施工区生态干扰和保护,他们组织开展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研究,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特殊扰动后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工程弃渣场、开挖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为电站施工过程中有效开展生态修复技术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8 个生态修复区及典型修复措施设计。

为保护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区珍稀植物保护,他们足踏182公里沿线,为涉及300余株古树,提出了部分移栽至建设方营地珍稀植物园、部分随安置点移栽等方案,为古树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5年11月、12月,这两部凝聚“中国电建”智慧的水土保持和环境影响方案先后通过国家环保部门批复,成为白鹤滩水电站环保工作的根本依据和重要保障,为工程建设构筑起了一整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擘画出一幅白鹤滩未来“绿水青山”的生态蓝图。

严密组织,扎牢环保“藩篱”

“建设好白鹤滩工程,守护好这方绿水青山。”这是“中国电建”人从设计到施工,对白鹤滩水电站工程的一致共识和庄严承诺。

2020年8月18日,中国电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晏志勇出席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机组转子吊装仪式期间,组织召开集团参建各单位座谈会。他专门听取了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在肯定前期成绩的同时,谆告大家不能有丝毫的麻痹、丝毫的松懈,强调要切实落实好“人民至上、安全至上”要求,以如履薄冰的态度,把生态环保措施落实到位,不能打任何折扣。

此前一年,2019年4月22日,晏志勇董事长第一次走进白鹤滩水电站,亲自带队开展工地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期间特别强调,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审定的环境保护设计,切实做好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好节能减排要求,努力将白鹤滩水电站打造成“绿色”的工程典范。

工程建设与生态环保并重!从电站工程一启动,两者就被“中国电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始终如一贯彻。

据白鹤滩电站建设部负责同志介绍,从电站开工建设以来,“中国电建”负责的各项环保水保措施按计划有效落实,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正常,施工区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良好,未发生环境保护责任事件、环境污染事件,未发生因出现环保违纪违法情况而受行政或刑事处罚的责任事件,均较好地实现了环境保护目标。

成绩背后,得益“中国电建”编织的一张多维度严密的生态环保组织保障网。

从集团层面,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将白鹤滩水电站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体系管理,安环部门每年进行评价考核。

从施工单位层面,集团参建8家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工程建设方关于白鹤滩水电站“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和污染防治,使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质量满足相应标准要求;施工结束后,进行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指数达99%,维护工程区陆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妥善处理工程施工产生的弃渣,水土流失治理的总治理度要达到95%以上。”的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细化管理指标,实行定期和不定期阶段性评价考核。

在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大管理系统中,现场各参建单位自觉纳入由建设方主导的设计、工程监理、环境监测、施工单位“五位一体”环保水保管理体系,承担施工区生态环境全方位管理的相应责任。同时,接受国家和四川、云南两省环保部门的督查和检查。

在单位内部生态环保小管理系统中,各参建单位均成立了以现场项目负责人为环保水保领导小组组长的责任制和管理体系,设立了环境保护管理部门,专业归口督促运行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开展环保教育培训、严格落实考核管理办法等。

通过集团内部纵向管理体系和工程建设外部横向管理体系的交融,层层压实了电站环保责任,确保了施工区环境监管无死角,环保整治无遗漏,严密扎牢了各方共同建设绿色环保的新时代“大国重器”生态环保“藩篱”。

自工程开工以来,“中国电建”负责的白鹤滩水电站各建设项目和所辖各工区,历经多次国家生态环保部督查、川滇两省环保执法检查,均以良好的环保管理举措和效果,实现了环保“零”投诉。

创新理念,呵护天蓝气清

骄阳铺地,天干物燥。

在电站左岸通往大坝施工现场的道路上,51岁的胡胜利正小心驾驶着洒水车缓缓前行,车后腾起一道白幕,均匀地将水洒在干燥的路面上。

“露天路面每个小时要洒一趟水,隧洞路面每天洒两趟水,基本要求就是保持路面潮湿。”胡胜利已经在洒水车司机岗位上工作两年半,和另外一个工友共同负责左岸工区施工道路每天的洒水工作,“夏天气温高,或是赶上大风天气,路面干得快,很多时候要半个小时就洒一趟水。”

胡胜利他们的工作看似单调,但强度并不低,常常一天几趟往返下来要跑两三百公里。目的只有一个,控制住路面的浮尘。这一措施,在“中国电建”负责的各工区是标配。

水电工地,露天作业,尤其是基础爆破、开挖、运输等关键施工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特别是小于5微米的微粒,吸入人体后,极易深入肺部,引发中毒性肺炎或矽肺等疾病,对工地建设者和当地村民都是严重的威胁。同时,大量的粉尘落在植物叶面会阻碍光合作用,影响植物的生长,进一步加深对生态的伤害。

工地环保,空气污染首当其冲,粉尘控制是关键点之一。

而白鹤滩干热河谷气候,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又带来施工粉尘控制难、效果差的难题。

为有效控制住粉尘,“中国电建”的建设者结合坝肩基坑开挖、砂石料场开采、边坡危岩治理等工作实际,与建设方一道创新管理理念,打破各单位自选工艺、自行实施,抓住钻孔、爆破、翻渣、运输、弃渣五个方面粉尘产生关键线路,一体化统一作业工艺标准,奏响了施工区“粉尘控制五部曲”。

为减少爆破钻孔所产生的粉尘,施工人员采用采用带除尘器的钻机或采用湿钻的方式抑制粉尘;为减少爆破作业中产生的粉尘,施工人员提前在爆破作业面布设洒水设施充分淋湿爆破面后再爆破,并辅以水袋控制爆破粉尘;为减少石渣翻运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施工人员采用水枪、喷雾器对作业面加湿降尘;为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施工人员在主要施工区进出口、弃渣场入口建立车辆淋浴与车轮冲洗装置,并辅以道路洒水、绿化、清扫等控制交通粉尘;为减少弃渣时产生的粉尘,施工人员在弃渣作业面配置移动喷雾机对作业面与周边区域进行喷雾降尘,极大地降低了对空气的污染。

一次,《经济参考报》的记者到电站采访,看着身边不停穿梭的工程运输车辆,不禁发出疑问:行走在工地上,空气中竟没有呛鼻刺喉的味道,即使在数千米深的隧道里也几乎闻不到汽车尾气。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又是白鹤滩电站一次管理理念的创新,这些奔跑在工地的运输车辆改变过去“汽柴油”动力驱动,全部更换为“低温液态天然气”。

由于工程建设周期长,在长距离、高频率、高强度石渣拉运和骨料运输的情况下,运输车辆会排出大量的有害尾气,也是施工区生态环保的一大控制难点。

工程安全环保和技术人员经过认真研究对比,并与建设方充分沟通,从2018年起,施工区内大坝骨料运输全部采用LNG汽车。

为了达到控制粉尘目的,“中国电建”的有些措施已经做到“极致”,比如为防止骨料运输车辆在行进过程中,砂石骨料摩擦产生的粉尘,他们将敞篷的车厢全部加了遮蔽罩,实行“封闭式”运输。为解决地下厂房散烟困难、空气污浊的难题,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创新应用“新污分流、送排结合、变频节能”的综合治理方案,保证了地下空间的空气清新……

种种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布的实地检测信息,工程施工钻孔过程中TSP(总悬浮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分别削弱63%、63%左右;出渣过程中TSP、PM10分别削弱37%、37%左右;运输过程中,TSP、PM10分别削弱53%、35%左右;弃渣过程中TSP、PM10分别削弱58%、70%左右。骨料运输LNG汽车全年使用天然气817.2万立方米,相当于标准煤约9605.24吨,每月可减少2.5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减排效益显著。加之路面洒水、车辆清洗等控尘辅助手段的应用,各施工区、营地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整个工地全年天蓝气清。

技术革新,守卫绿水青山

在大坝高低线混凝土系统区进口上有个车辆冲洗系统,专为进出运输车辆轮胎“洗尘”。

“这就像是个‘洗脚盆’,每日川流不息的砂石骨料运输车进入这个区域都要先‘洗脚’。”工作人员介绍,车轮的清洗每年可减少上千吨的废渣,可有效减少工区路面粉尘的产生,但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清洗的用水基本不占用工地工业用水总量,都是砂石拌和系统处理后的工业废水。”

这点滴的技术创新背后,是中国电建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丁焰章多次强调:“要围绕水、能、城、高端电力装备制造和数字电建等五大领域重点创新方向,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攻关力度,高度重视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

这些战略目标和要求,在项目上转化为一条条施工措施得到有效落地。在水电站工地,无论施工区,还是生活区,都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工业和生活废水,达不到排放标准而随意排放,会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现场环境造成污染,是过去水电工地的“顽疾”。

在白鹤滩工地,砂石骨料冲洗和混凝土生产系统是工业废水产生的“大户”,也是现场环保重点关注的对象。

“砂石骨料在生产和运输的的过程中,骨料中伴着很多石粉、泥浆和细沙,如果不进行水洗,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和易性较差,强度会大打折扣。”拌和楼工程管理负责人何斌说,“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含有砂石、水泥和各种化学添加剂的废水,如果直接排放,都有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面对废水处理“顽疾”,“中国电建”的施工和技术人员以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扼住了废水“咽喉”。

电站高低线砂石骨料运输和混凝土生产系统从建设那天起,工程人员就给它配上了一个生态“保险”——环水保废水处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污水沉淀池的沉淀,再到混合器药物处理,最后到净化器净化,污浊有害的废水便成了清水。一部分检测合格后,可排放到江水中,另一部分则被存储起来二次利用,用于洗车、清洁。“高低线拌和系统运行至今,累计产生工业废水达到40万立方米,净化后得到的清水超过39万立方米。”何斌表示,“借助环水保废水处理系统,白鹤滩工地还在水电行业首次采用‘砂石分离机+DH高效污水净化器+板框压滤机’的新型罐车冲洗废水处理工艺,实现了罐车集中冲洗、废水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在废水产生另一个“大户”砂石骨料加工系统中,施工人员采用废水预处理+辅流沉淀池+机械压滤脱水处理,废水再回用于砂石加工系统的工艺。后经实践,通过调整水处理浓密型刮泥机、增加浓缩池中心桶、改造幅流池溢流槽及加药间等技术革新,也实现了废水“零”排放目标。

电站洞室、坝体灌浆现场,是过去水电施工有害废水的“重灾区”,如今智能灌浆系统的应用和创新升级,不仅有效提高了输浆系统的稳定性,而且废水“跑、冒、漏、滴”等污染环境的情况也得到了根本扭转,使白鹤滩水电站成为“国内灌浆工程之典范”。

还有工程机械维修废水经二级隔油沉淀池处理后达标排放等措施应用,“中国电建”各工区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施工区地表水环境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标准。

同时,“中国电建”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生活废水的相关规定,食堂废水经隔油沉淀池去除浮油后随各营地污水进行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部分回用园林绿化用水;施工区粪便污水经生态厕所处理后回用做农家肥,施工区生活废水处理率达100%,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特别是在“厕所革命”中,各工区均配备了干净、明亮的移动式真空环保厕所,不仅解决了现场施工人员如厕难、环境差的问题,相较传统水冲式厕所节水率达87.5%,真正做到无臭、节水、环保、实用。

此外,“中国电建”在工作生活区固废处理、噪声控制、相应施工部位水土流失控制和植被恢复等也均达到国家标准和建设方管控要求,均未造成环境污染,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有力呵护了电站区域的青山绿水。

金沙奔流,高坝巍耸。60余年规划、10年建设,白鹤滩水电站即将迎来蓄水发电重大阶段性成果,全面竣工曙光在前。青山托“重器”,绿水起“引擎”,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引领下,古老的川滇峡谷,崛起的将不仅是一座代表世界水平的“坝工典范”,也必将是一座代表中国智慧的“生态典范”。

白鹤滩水电站周边环境整治

白鹤滩水电站智能灌浆系统遏污效果显著

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区水土保持良好


白鹤滩水电站两岸环境优美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