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小年夜,一篇题为《雷丁汽车创始人李国欣实名举报潍坊市昌乐县现任县委书记王骁“一把手霸权”》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该篇文章由“雷丁汽车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同时,雷丁汽车创始人李国欣在雷丁汽车视频号发布了一则时长约一分钟的视频,称“昌乐县现任县委书记王骁逼迫公司提报虚假统计数据近50亿元”。
还算小有名气的新能源汽车创始人公开实名举报县委书记,这则消息发出后,不出意外地在舆论场炸开了锅。相关方面的回应速度也非常快,当日晚间,对于该事件,潍坊发布官方微信公众号就发布了题为《省市联合调查组对雷丁汽车集团实名举报一事展开调查》的通告,其中提到,“针对雷丁汽车集团创始人实名举报潍坊市昌乐县委主要负责人一事,山东省已成立省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驻昌乐县调查核实有关情况,依法依规处理。”
省市调查组已经成立,意味着此事在官方层面正式获得回响。不管最终的调查结果如何,这一步应该都是向着举报人和围观者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
一、“虚报产值”若属实贻害无穷
从公开信来看,雷丁汽车创始人李国欣对昌乐县委书记王骁的举报,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逼迫公司提报虚假统计数据近50亿元”。信中指出,“2022年雷丁汽车集团在当地共上报工业和销售产值67.28亿元,但财务数据显示企业实际数据为20.45亿元,我们企业按照王骁要求累计多虚报了46.83亿元”。
同时,从企业角度,即便抛开地方政府要求下的“无奈”,生产和销售数据的“夸大虚报”也是对企业实力的一种“包装”,在很多时候,企业未必能够真正“拒绝”。
但是,企业数据造假实际是地方经济数据注水的重要一环,并且一旦开了个头,就很可能将地方绑上虚构发展成绩的恶性循环。因为除非后来者敢于主动刺破造假脓包,否则就只能跟着继续注水,并且带动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等多个领域的浮夸之风。这对地方经济发展可谓贻害无穷。
具体到这起事件中,举报信还指出,当地自2022年3月起,“被逼迫”虚报产值和销售数据的远不只是雷丁一家企业,涉及数额高达“数百亿”。如果这些信息属实,作为地方一把手,即便不是直接授意,恐也难辞其咎。
二、“不再提供抵押续贷支持”可能情况复杂
举报信控诉的“第二宗罪”,是指当地政府为雷丁汽车提供的担保贷款出现“烂尾”,并且由于不再为雷丁汽车的社会融资提供抵押续贷支持,导致企业融资陷入困境,企业也因为资金链问题“被逼到了停工停产的绝境”。
2019年初,雷丁通过收购四川野马汽车拿到新能源汽车资质,这对雷丁企业和昌乐县来说,应该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只有拿到了造车资质,企业和地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蓝图才有了最基本的支撑。
按理说,在这个问题上,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支持,包括提供贷款担保等,都是非常正常的操作,很多地方也是这么做的。但此事为何最终“烂尾”,甚至政府在企业的社会融资上也不愿再提供支持,这背后究竟有何隐情,是不是主要源自昌乐县委书记“个人的不作为”,也未可知。毕竟,任由当地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走向困境,地方发展也势必受到不利影响。
从公开信息来看,在当前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雷丁汽车虽然通过收购成功拿到了造车资质,但销售方面的表现其实难言出众,并且自2022年起,雷丁频被曝出陷入负面风波。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原先所承诺的一系列支持无法兑现,到底是源自对企业本身的发展信心不足,还仅仅只是“新官不理旧账”?或者别的原因?
当然,无论如何,企业发展遇到了问题,向政府提出求助,或者是政府基于现实状况对企业的帮扶无法兑现,双方也应该是“有商有量”。如果按照举报信中的说法,地方主政者“对企业的事情从不过问,企业家是敢怒不敢言”,那就是地方营商环境和为政理念出了问题。
一个地方的明星企业,最终走向“停工停产”这一步,其原因通常不会那么简单。地方政府,包括被实名举报的地方主政者,在其中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要承担怎样的责任,针对举报信中所提出的问题,相信联合调查组,能够依法依规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给企业一个合理的交代。
三、新能源汽车造车狂欢可能才是深层问题
不过,此事在公共层面的更大意义体现在,它或撕开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与车企合力推动的“新能源汽车造车狂欢”的隐忧一面。
公开报道显示,早在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就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超万亿,已公开的产能规划达到2124万辆。而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仍仅有568万量。这意味着,随着各地纷纷抢占新能源风口,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风险已经需要警惕。
事实上,早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就明确提出,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地方主体责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豪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地方中,除了一些大的传统汽车产业重镇,还包括一些“缺人才、缺钱、缺技术、缺市场”的县城。比如,有的县城GDP不到200亿,却一连搞了三个汽车生产基地,呈现出明显的“小马拉大车”困境。
这次陷入舆论漩涡的昌乐县,是一个并无汽车产业根基的中等县,2016年,公开喊出了要打造新能源汽车500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而其经济总量,在2021年才刚刚突破400亿元。
应该说,新能源汽车作为产业新风口,很多地方跃跃欲试,想借力实现地方产业的升级,从初衷上未尝不可理解。但是,一些地方无视产业基础和综合发展能力的“大干快上”和盲目跟风,难免放大产业发展虚火,并给地方长远发展带来隐患。
同时,为了招商引资,一些地方不惜给出超出能力的扶持承诺,不仅破坏市场的正常预期,增加后续的维权扯皮风险,也助长了市场的投机心理,最终很可能透支地方发展潜力。
目前,公开报道显示,除了雷丁等面临困境外,过去三年间,已有16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倒下。这背后也必然伴随着一些地方性投资的打水漂。
在一定程度上说,雷丁汽车的实名举报所反映出的车企与地方政府间的“纠葛”,或是对过去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忽视风险管控、跟风豪赌新能源汽车产业所产生的“后遗症”的一种现实警示。随着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重塑,以及外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能力的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虚火或会迎来加速退场的窗口,更多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恐怕都得有所准备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