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b·体育(中国) > 电力朋友圈

【一带一路故事】打造属地化融合“金字招牌”

水电基础局发布时间:2024-11-19 12:32:35  作者:高洁 史宇航 魏瑶

在非洲的中东部赤道南侧,有着“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共和国的青山绿水间,那巴龙格河潺潺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也见证着中国建设者们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与合作。

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那巴龙格水电站项目下游防渗墙施工全部完成,这座由水电基础局精心打造的“中式地下长城”正式扎根卢旺达。从跨国水利建设到“授人以渔”的举措,项目团队带着责任与担当,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内涵。

传承,与精品工程并进

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作为中卢两国迄今为止合作实施的最大规模水电站项目,其建设意义非同凡响。工程建成后,将会持续稳定为卢旺达提供电力供应,极大地缓解当地电力短缺问题,为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撑,助力经济持续增长。

自进场以来,项目逐步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人、材、机的协调与筹备工作。项目团队攻坚克难、精心策划、多方沟通,秉承着高质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大力推行属地用工,不断探索改进,在工作中摸索出了一套互利共赢的新模式。

为使属地用工效率最大,项目构建全面系统的培训体系,涵盖工艺、技术、安全等多个方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岗位,设立不同的上岗制度,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让参加建设的当地人掌握一门本领。

测量员Jean表示:“如今我的测量技能更加精准迅速,误差率大幅降低”。冲击钻操作手IRAKIZA和装载机司机Valens也表示,通过培训掌握了先进机械设备的操作技巧,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项目负责人李冬华说:“我们不仅要努力成就一番经得起检验的工程,也要交到一方友谊深厚的朋友”。

担当,与良好风貌同行

面对非发达国家人才稀缺、公民知识储备不足的挑战,项目团队创新实施人才选拔机制,构建“试用、聘用、管理、考核、加薪”五步走体系,坚持选贤与能的原则,有效激发了属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

属地雇员司机claude2023年2月加入项目,担任项目主要外出车辆司机,工作认真负责,驾驶车辆经验丰富,顺利通过项目试用期和转正申请,他开心的表示,“转正后工资提升了,工作稳定了,干的更有动力了”。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属地员工加入项目建设,更在培养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与担当精神。员工Elissa在工作过程中表现突出,通过长期的培养与考核已从原来的施工队员工晋升施工队安全员。原随车吊司机Stanislas也晋升为项目属地车队队长。

随着项目团队与属地员工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双方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氛围日益浓厚。中国建设者的敬业精神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被属地员工看在眼里,更印在心中。而且对于中国建设者毫无保留的传授技术,让属地员工更加佩服,开始主动转变工作态度,更加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融合,与美好未来共绘

在水利行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积极拓展海外项目,充分发挥我国技术强、效率高的优势,海外工程项目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那巴龙格水电站项目的工地上,来自卢旺达的属地员工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占比高达90%,从一线操作手到后勤管理,覆盖项目各个领域。

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丝毫没有影响到中卢员工的进一步沟通。项目部制定中卢友人“双向奔赴”的交流融合方案,打破语言与文化的壁垒,开展“青年夜校”,中方员工通过学习当地语言和文化习俗,更好地融入当地。组织属地员工参加,研究学习制度规范,增加双方交流。

属地员工Diane,从项目建设初期就在食堂帮厨,从最初的只会切菜、备菜,到现在和面、发面、蒸烙,已经行云流水般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Diane表示:“现在我都可以给家人制作中国面点了。”


生活中彼此包容,工作中密切配合,很快项目部便拧成一股绳。

未来,那巴龙格水电站项目将继续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业务为目标,积极推动“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在海外落地生根,与非洲人民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属地化融合“金字招牌”,书写互利共赢新篇章。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