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石化组织的氢能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潍柴集团、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高层分别介绍了在氢能产业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判。
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介绍,潍柴集团是整个大集团支撑的一个企业,做全系列商用车柴油发动机。集团在国内、外均有产业布局,今年上半年生产50万台,预计今年产能超过100万台。
他直言:“潍柴集团做氢燃料电池仅十年左右,经过近十年的思考,潍柴集团认为重型汽车最终还是要在燃料电池上发力。基于场景需要,在城市间和中长途物流车上,氢燃料电池会快速实现,城市内大型公交车和城乡接合部的重卡也可能快速实现。”
在燃料电池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潍柴集团承诺其燃料电池发动机不达到两万小时就收回。在社会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上,潍柴集团推动产业与国家即将出台的标准同步。
目前,潍柴集团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已经达到150千瓦,前期在城市大型公交车上使用去的良好效果,现在已经应用在了重型汽车上,其两万台套燃料电池基地已经示范投产。
谭旭光还表示,山东是一个产氢大省,山东可回收的废氢一年大约有一百万吨,至少可以支撑10-12万辆燃料电池车运行。山东是高速公路物流枢纽的聚集地,基于现代技术的场景应用和成本的现实性,潍柴集团确立了在200公里以内投放氢燃料电池车。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表示,随着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大幅下降,氢能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此背景下,中国石化将持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定规模的高纯氢产能。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多样、终端零排、用途广泛等多重优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能源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张玉卓表示,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费国,如何在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浪潮中勇立潮头,大力发展氢能始终是战略选项、现实选项。中国石化提出要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愿景、构建“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格局,氢能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据他介绍,近年来,中国石化着眼打造氢能产业链,加大布局力度。目前,中国石化每年氢气的产量超过30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14%左右,拥有3万多座加油站,已建成若干油氢合建示范站,同时也在与法液空加强氢能领域合作,加快氢能公司组建。
“我们将持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以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氢能供应为重要节点,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一定规模的高纯氢产能,布局若干高速氢走廊,构建氢能产业链和关键材料自主核心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引领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张玉卓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顾大钊表示,国家能源集团的很多产业和氢能互补性非常强,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顾大钊介绍,国家能源集团一直积极推进氢能发展,成立了专门的氢能公司。氢能是国家能源集团耦合传统矿石能源清洁化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媒介。
国家能源集团确立了氢能发展的定位和思路,首先确立了氢能供应链的发展定位与思路: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链整合相结合。产业布局在制氢、氢储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终端利用等方面;制氢包括三个方面:煤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化工副产氢;在氢的储运、加氢方面基础设施也要涉足。围绕其产业优势,国家能源集团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氢能项目的布局。
顾大钊称,氢能产业从长远来讲技术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短缺的。
国家能源集团参与了多个国家项目,包括大规模风/光互补制氢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纯化技术、35兆帕和70兆帕的加氢站技术等。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和中石化销售公司组成了申报国家科技部“冬奥专项”-“氢能出行”的国家项目,主要以燕山石化的副产氢和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制氢为源头,构建35兆帕和70兆帕氢能供应网络。
最后,顾大钊提出了几点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稳妥推进工程示范。他希望国企,特别是央企要加大介入,在CCS方面要做进一步示范,把CCS的技术经济性搞清楚。同时,稳妥推进氢能项目的示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系统性风险;
第二,低成本低碳制氢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三,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打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制造、工程示范创新链。组建央企国企创新联合体,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围绕产业链布局科技攻关,形成创新合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