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东海之滨,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五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一刻,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今年3、4月,福清核电6号机组与卡拉奇3号机组相继投入商运,这是中核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取得的崭新成就。
十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核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一场从“跟跑世界”到“并跑世界”的跨越。
十年,华龙一号的每一项成就,都在诉说着——建设核工业强国,我们使命在肩。
铸就国之重器
占领核科技革命战略高地
177堆芯 CF3先进核燃料组件
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
抗九级以上烈度地震、抗大飞机撞击
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符合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十年
中核集团坚持以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基点
以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强国建设新征程
先破后立,浴火重生
2011年3月11日,这是所有核电人都忘不了的一天。一场由里氏9.0级地震引发的14米海啸席卷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导致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事故发生后第5天,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全面评估在建核电站安全性,暂停审批新上核电项目。原定于2011年底开工建设的具有三代特性的中国自主二代核电项目CP1000也被中道而止。
“CP1000型号承载着核电人近10年心血,在所有人都以为自主核电的梦想就要在自己手里实现的时候,突然一切都被暂停了,那时候大家都很失落,”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如是说。“但是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每一步都是冒着风险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努力把风险降到最低。新形势下, 中核人重振旗鼓,加速推动已经提前布局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型号研发——也就是今天的华龙一号。
勇闯无人区,勇当探路者
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10年来,中核集团坚持瞄准“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自主攻关、不懈创新。华龙团队搭建了“全球化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国内75家高校、科研机构、设备制造厂,在汲取世界先进核电理念与事故教训、总结中国30余年核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抗大飞机撞击的双层安全壳”、“抗9.0烈度以上地震”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201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评定认证——华龙一号安全标准达到国际最高水平。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科技发展的“命门”所在。10年来,在打好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攻坚战的进程中,中核集团坚持布局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建设,形成2044项国内国际标准组成的完整标准体系,700多项国内专利、65项国际专利、125项软件著作权和200余项海外商标等构成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把核电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破解能源困局,赋能双碳目标
纵观历史,能源的每一次更替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世界格局的重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化石能源短缺困局,第四次能源革命悄然而至。核电作为清洁、低碳、安全的基荷能源,已然成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赋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目前,一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度,能够满足一个中型城市一年的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16万吨,植树造林7000万棵。同时,华龙一号的出世,也标志着我国正式拥有了可以规模化发展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面向中长期,华龙团队将加快后续堆型的研发应用,加快推进三代核电批量化、规模化建设,助力提升我国在世界能源舞台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打造国家名片
推动产业转型破浪前行
100%核心设备国产化
5300多家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
遍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合作
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十年攻坚战中
华龙一号是这场胜利的缩影
2021年5月21日,距京3800多公里外,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K2号机组投入商运,填补了巴基斯近坦三分之一的电力缺口,为深化中巴两国友谊注入强劲动力。
10年间,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华龙一号已经成为代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获得国际市场广泛认可。目前,团队已经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核电项目合作关系,以中国力量推动世界核电发展。根据数据统计,出口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相当于出口大约30万辆小汽车的价值,全寿期可以创造约1000亿元的产值。
作为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超级工程之一,华龙一号走出国门的背后,不仅是我国核电技术的支撑,更是整体工业的激荡变革。
由于核电站的建造对设备精密度要求极高,在华龙一号之前,相关材料基本都从欧美国家进口。2018年,首堆建设现场安装高峰期,平日里为国内核电站提供核级卡套的某国供货公司突然宣布要退出中国市场。别看卡套是个小物件,但是卡套接头的故障很可能造成放射性物质泄露,影响整个电厂运行。这场突如其来的“卡脖子”威胁,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
幸运的是,中核集团从一开始就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设备供应链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对工程建设来说必然是致命隐患。所以在首堆工程建设进程中,华龙团队始终坚持走设备国产化路线。特别是这场危机出现后,团队迅速集合了国内具有核级卡套生产制造资质的合格供货商,协同完成核级卡套的国产化供货,转危为机。
10年,负重爬坡、滴水入海。正是对“中国制造”的坚守 ,华龙一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一同突破了411台核心设备与关键材料国产化,打破了我国核电工程建设长年受制于人的“锁喉之痛”,引领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向世界舞台。
推进智慧工程
抢抓数字文明时代机遇
2000多个日夜里
前后近10万人参与建设的这项“超级工程”
用总承包与数字化建造实力
创造了世界三代核电首堆工程建设的“时间纪录”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5万多台(套)设备、350多个系统,113517张施工图纸、前后近10万人参建…首堆工程浩大繁琐。同时作为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首堆建造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在摸索中前行。
尽管如此,华龙团队仍然创造了世界三代核电机组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从2015年5月实现FCD到2020年11月并网发电,实际工期68个月,打破了全球核电发展史上首堆必拖的魔咒。
最佳纪录的背后,是中核集团对总承包与数字化转型道路的不懈探索。
10年来,中核集团坚持总承包道路,探索出一套以核电设计为龙头,统筹管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四大板块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华龙一号研发设计牵头和工程总承包单位——中核工程董事长徐鹏飞表示,“总承包有利于核电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成本一体化管理,同时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缩短建造周期。目前中核工程已经具备了同时建造10台机组的能力”。同时,在华龙工程建设过程中,中核集团积极推进管理创新,采用沙盘推演管理工具,实施反应堆EPS一体化集成供应管理,建立全周期全范围一体化TOP10管理体系,助力提升我国核工业工程建造整体实力。
10年来,中核集团顺应数字时代脚步,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在华龙一号首堆建设进程中,中核集团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涵盖立项、开工、施工管理到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工程项目全周期大数据;建设了与外围系统无缝衔接的一体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施工“集智创新”;建立工程质量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了质量计划多维统计分析;推进智慧工地物联网建设,对建设现场进行可视化、智能化监控,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数据和现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实现了各关键要素的智能化管理。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强总理来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时勉励华龙一号团队,“你们是在铸‘国家重器’,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
传承强国之志
从筚路蓝缕到璀璨星光
“华龙一号是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我们要把它推向全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称赞华龙一号
给予核工业人莫大的鼓舞与重托
十年一剑,“华龙一号”这座核电里程碑承载着三代核工业人强核报国的心血,也传递着“星星之火”的红色信仰。
“百万千瓦级大型先进压水堆自主化”,这是历史的使命。回首30年前,我国核电正处于起步初期,核电关键设备大到压力容器,小到一根电缆、一颗螺丝钉、甚至钢筋混凝土都需要进口。自那时起,所有人都秉着一口气,“瞄准大型先进压水堆,建设中国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一个使命,我们坚持了三代人。从30万、60万到百万千瓦级自主核电,在党的领导下,核工业人用30年时间穿越了发达国家70年的核电发展历程,让梦想落地为现实。
“打赢三代核电技术突围战”,凝聚着中国之治—党建引领的智慧与力量。在华龙一号研发建设进程中,中核集团与各参研参建单位大力协同,开展党建联建,探索形成“党建融入重大工程项目”特色管理模式。通过集团党组高位化推进、党组织体系与工程建设管理一体化协同、联合委员会制度化保障、项目党建工作与一线建设任务精准化对接,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华龙团队闯关夺隘、实现创新突破的内生动力。
华龙一号也近乎是一座精神丰碑。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中最吃重的脊梁,是一项需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投入的慢事业。“整个华龙的研发过程就像是一场在无人区的探险。很多个瞬间,我也会质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必要把挑战标准制定的那么高?还有没有必要坚持一些东西?但是华龙团队,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和信心。”邢继说,“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元价值与选择碰撞的时代,我很钦佩,这样一群年轻人仍愿投身于此, 扎扎实实深耕在核能这样一个基础行业,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人们说,英雄是被赋予的,而战士是与生俱来的。大概华龙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也是这个时代的战士。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前行。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数字化转型叠加的时代路口,华龙团队将奋辑勇进,心系“国之大者”,肩负“强核使命”,以核电发展新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