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0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取得的成果是实打实、沉甸甸的。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回望10年,“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方案,为增进共建国家人民幸福感作出了新贡献。
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10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取得的成果是实打实、沉甸甸的。
政策沟通,“朋友圈”不断壮大
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在共同的目标下,通过政策沟通的持续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朋友圈”不断壮大,伙伴关系也更加紧密。
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200多份合作文件——这是截至2023年5月的统计数据。该负责人表示,10年来,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的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纷纷加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这些‘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中,能源始终是重要内容。”
“朋友圈”扩容的同时,“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也日益紧密。
2017年5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俱乐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雏形初显。2018年10月18日,首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在江苏苏州举办,正是在这次吸引了29个国家和经济体的能源部长、副部长和高级官员,7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高级代表,53家中外知名能源企业负责人的会议上,中国与17个国家发布《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19年4月25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30个伙伴关系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的能源部长、驻华大使、能源主管部门高级别代表出席仪式并共同发布《“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原则与务实行动》。两年后,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在山东青岛举办,来自28个国家的能源部长和高级别代表、1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9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伙伴关系成员国共同举行了扩员仪式,正式成立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并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章程》,发布《“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和能源国际合作最佳实践。
据悉,目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达到33个,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成员国数量最多、活动最为丰富、成果最为务实的高质量合作新平台。与此同时,10年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先后共同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中国-阿盟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中国-中东欧国家能源项目对话与合作中心、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等5个区域能源合作平台,聚焦政策沟通、规划对接、能力建设、技术交流和联合研究,有力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在能源领域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设施联通,能源项目精彩纷呈
在广泛凝聚能源合作共识的基础上,实打实的设施联通让能源互利合作走向了深入。
10年来,跨境油气管道方面,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先后共同建成投产了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中缅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跨境油气管道,建立形成了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等五大油气合作区;电力互联互通方面,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等7个国家开展电力互联互通项目。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建设了一批电网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对于重大标志性能源合作项目,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指出,10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推动下,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巴西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K-2和K-3核电站项目、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等一大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重大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为相关国家和地区保障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贸易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有保障
大量基础设施稳步落地的背后,是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这离不开贸易畅通的不断深化。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产品进口增速达到18.8%。能源资源贸易量稳中有升,彰显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强劲韧性。
特别是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和装备制造国,中国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合作力度,深入推进清洁能源产业贸易合作,中国企业贡献了全球近70%的光伏产能,风电机组产能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
资金融通,新动能源源不断
从基础设施落地到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之路离不开高水平的资金融通。
10年时间,中资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遵循市场化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了多方合作的成功典范。资金融通的深化拓展,为能源合作不断提供新动能。
“多元化业务联动是中资金融机构的优势所在。”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投融资水平上,中资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项目提供信贷、投资、结算、保险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有力支撑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
水平在提升,渠道在拓展。2014年12月和2015年12月,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先后成立。自成立以来,丝路基金围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在共建国家积极布局一系列油气资源、电力、新能源和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民心相通,百姓更有获得感
当“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也日益行稳致远。
要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供应解决方案,要化解用电难、用电贵的客观问题,10年来,中国企业根据共建国家自身国情和资源禀赋,建设实施了一批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能源项目,在共建国家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中国助力不容小视。
伴随着经济复苏的脚步,共建国家的百姓生活有了切实的改善。10年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能源可及、增加就业、能力建设、技能培训、改善民生等共建国家人民热切期盼的领域,着力打造接地气、聚人心的民生工程。
提升民生福祉的过程,也是推动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10年来,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低碳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能源,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项目、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光伏电站项目、黑山莫祖拉风电项目等一批清洁、高效、质优的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相继建成,既增加了相关国家的能源供应,也优化了当地能源结构,大力支持共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放眼未来,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下一个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未来,中国要如何持续发力?
建设更紧密、更绿色、更包容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给出的答案。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将同各方继续高质量推进,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能源报记者 姚金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