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上海进入“两会时间”。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拟提交《关于推动上海和云南新型储能产业双向赋能的提案》。
“目前,沪滇两地依托自身产业优势,正在积极布局新型储能产业领域。”沈开艳指出,为打造上海未来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需要进一步推动沪滇新型储能产业双向赋能。
除了这份提案,沈开艳今年还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市场监管一体化的提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专业服务支持,加快上海国企投资布局东南亚的提案》《关于依托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试点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的提案》三份提案。
“上海所需、云南所能”格局待形成
谈及上海、云南的储能产业,沈开艳指出,目前,上海新型储能企业覆盖了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不同技术路线,产业技术多元、链条完备,正在以人才、技术、资本、软件等综合优势助力新型储能赛道发展,但还未形成具有绝对领先优势和话语权的产业态势以及相对固化的市场竞争格局。云南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大理州和楚雄州,但新储能产业链条尚处于培育阶段,缺少龙头企业和头部企业,技术路线较为单一,产业链各环节优势不明显。
“自沪滇协作以来,上海通过“五个一”产业协作模式,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下坚实基础。”沈开艳坦言,目前,新型储能项目的沪滇协作仍主要以单向赋能为主,尚未形成“上海所需、云南所能”的双向赋能。
从发展储能产业的资源禀赋来看,沈开艳认为,绿电匮乏抬高上海新型储能装备制造成本,金属矿产资源禀赋不足又约束了新型储能上游产业发展。云南水电、风电、光电等绿色能源占比近90%,全省电力市场化交易走在全国前列,工业到户电价年均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拥有丰沃的磷、锂、锰、铜、镍、铝、石墨等新型储能上游主要材料资源储量,其中磷、锂、镍储量位居全国前三,具备赋能上海新型储能装备材料的制造能力。
应用方面,沈开艳指出,上海明确提出要开展新型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绿色数据中心等场景的应用,但目前主要在工业、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较小范围内示范新型储能,且用量有限。云南具备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绿色数据中心等多应用场景,可赋能上海新型储能应用场景的拓展。
多维双向赋能
为推动上海和云南新型储能产业双向赋能,沈开艳建议,可以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形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资源”以及“上海技术+云南场景”。
产业合作方面,沈开艳建议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形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支持上海设立专门的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基地,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和研发设施,吸引云南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企业入驻,共同研发,共享创新。组织沪滇两地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检测认证机构等建立新型储能产业联盟,推动上下游企业对接融通,通过协同技术、装备、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推动沪滇新型储能产业链协同发展。聚焦新型储能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飞地经济”,成立“工作专班”,探索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共建新型储能产业园区,把“海”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与“山”的资源、人力、生态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要素流动、产业互动、园区联动,实现两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市场合作方面,沈开艳建议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形成“上海市场+云南资源”。推动沪滇两地政府、企业签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云南“绿色能源牌”品牌。推动上海电力等沪企与云南电力等滇企深度合作,探索滇电入沪,组织绿电跨省交易,实现上海绿电来源覆盖云南,打造以“规范化标准、协同化响应、多元化体验”为特征的“一站式”沪滇绿电交易服务体系,实现云南绿电资源入沪,赋能上海市场。
应用合作方面,沈开艳建议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形成“上海技术+云南场景”。推进上海新型储能在云南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绿色数据中心、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新型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实现云南场景拓展上海新型储能技术示范规模与范围。鼓励上海电气、纬景储能、上海派能科技等一批上海新型储能龙头企业落户云南,形成“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模式,实现上海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应用场景拓展。探索沪滇新型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的商业化路径,以“上海技术+云南场景”双向赋能来加快推动上海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云南新型储能产业全链条、多元化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孙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