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0全球能源互联网(亚洲)大会在京召开,深化全球及亚洲能源电力合作,加快能源变革转型,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落地实施。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能源互联网已纳入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促进《巴黎协定》实施、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工作框架,涵盖全球、各大洲及重点地区的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已经完成。
会上,由合作组织研究编写的全球及各大洲清洁能源开发与投资研究系列报告(1+6报告)首次发布,全面研究了全球及六大洲水、风、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和开发重点。“通过对全球200多个待开发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基地发电经济性进行测算,到2035年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仅为4美分、2.5美分、1.8美分,经济效益显著。”刘振亚说。
清洁能源发展速度或会高于预期
世界经济的电气化时代已经到来,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或会高于预期,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为能源转型升级、减排增效提供了重要载体。” 刘振亚指出,通过加快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大幅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工业原材料属性,促进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消费电能主导,实现能源发展与碳脱钩、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能够根本解决各国长期面临的发展与减排矛盾。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在脆弱群体中的关键角色。为了实现更好、更强有力的复苏,各国需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加速向低碳基础设施和绿色岗位的转型。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对于绿色弹性未来构筑了远大愿景,跨国能源互联是增强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规模经济,支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的实现。
与此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更多聚焦于理念倡议不同的是,随着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实践项目的增多,技术创新、成本优化已成为与会专家的关注焦点。
全球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英国金融服务局前主席特纳表示,当前,电能占全球终端能源的消费比重已近20%,预计到2050年这一占比将提升至65%,意味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将更加迅速。从经济与技术的角度,他对全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零排放充满信心。“这信心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来自于深度电气化的进程以及氢能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提出,能源转型的重点的在生产侧降低煤炭和石油的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在消费侧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的比重。随着新能源发电的技术进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未来将形成新能源电力和电量高占比的电力系统。对此,应加强对具备上述特点的电力系统的构建技术条件和市场机制研究,并对新能源设备运行和控制提出新的技术要求。
积极推动亚洲能源互联网建设
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能源需求大、减排任务重的重点区域。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里·沙赫巴纳提出,亚洲地区在应对气侯变化方面处于第一线。“占全球人口的60%,占全球碳排放的60%,当前地区能耗中只有8%是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他指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成员国必须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并确保各国具备普遍可获得的可靠电力保障。
刘振亚表示,亚洲能源互联网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是推动亚洲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
聚焦亚洲能源电力发展与亚洲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发布了亚洲及各区域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展望系列报告(1+6报告),提出加快开发西亚、中亚、蒙古、俄罗斯、中国西部北部等地区资源条件好、经济效益优的清洁能源基地,向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韩国、日本等用能中心送电,形成洲内“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区域互联”的能源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建设亚洲与欧洲、非洲、大洋洲电力互联通道,实现跨洲能源互济。
报告提出,亚洲能源电力需求大,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碳减排任务重。统计显示,亚洲水能、太阳能、风能资源分别占全球47%、28%和30%,与人口、经济呈逆向分布。通过水风光协同、多能互补、“电-矿-冶-工-贸”联动等方式,优先开发资源条件好、经济效益突出的清洁能源基地,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外送负荷中心,将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性。报告预计,通过构建亚洲能源互联网,2035年前清洁能源发电将成为亚洲主导电源,至2050年亚洲人均用电成本下降40%以上,累计创造1.8亿个就业岗位。
据悉,为推动各方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投资与建设,合作组织开发建设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网上平台,将于明年初正式上线运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