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能源互联网 > 综合b·体育(中国)

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23-11-10 11:23:28  作者:徐雯雯

  11月8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珠海市政府2023能源电子产业发展大会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珠海开幕,同期举办全国首个能源电子产业专业展会——2023能源电子博览会,共同探讨能源电子产业的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展示当前最新行业成果。大会期间还发布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根据该报告,当前国内新型储能产业规模迅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经济主要增长点。

  最新报告:锂电储能一枝独秀

  大会发布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储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主要包括锂电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和氢储能等技术路线。目前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分为发电侧、输配电侧和用户侧三大场景,从电网的角度可以分为能量型需求和功率型需求两类类型。

  由于原理和成熟度差异,不同储能技术在性能特点、场地要求和经济成本等方面差别明显。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拉动,我国锂电池规模迅速扩张、成本快速下降、技术不断突破,锂电储能在新型储能技术中一枝独秀。

  2023年1-8月份,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580GWh(电功单位,1GWh即1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37%,其中储能锂电池产量达到110GWh,同比增长超过1倍。锂电作为外贸新三样之一,2023年1-8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约42%,福建、广东、江苏等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位居前三。

  当前的全球新型储能市场高速增长,主要分布在中国、欧美,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5.7GW(功率单位吉瓦,1GW即10亿瓦),年增长率达到80%。中国、欧洲和美国继续引领全球的储能市场的发展,我国的上半年新增投运装机规模已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总和。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17.3GW,1-6月份我国新投运装机数量规模达到了8.6GW。截至2022年底,锂电储能在新型储能装机当中占比94.5%,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全国首展:集中展示行业最新成果

  “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电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共识,双碳背景下我国的光伏、储能,关键信息技术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我国光伏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指出,“此次同步举办的能源电子展,为全国甚至全球首展,能源电子化、能源工业化的制造和服务的属性日益显现。”

  记者现场了解到,2023能源电子博览会覆盖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参展龙头企业达109家。来自广州的智光电气正是其中一家领军企业。“此次参展,我们带来了电源侧、电网侧独立式、工商业、家庭户用全系列储能产品。”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付金建告诉记者,近年来储能行业发展迅猛,企业业务也在不断攀升,预计今年业绩将同比翻两倍。

  “作为首批从事级联型储能装备企业之一,我们一直致力于研发单机大容量的储能系统。”在智光电气的展位上,记者看到其拳头产品级联型高压大容量储能系统模型。据付金建介绍,该产品单机最大功率高达25兆瓦。智光级联高压型产品今年已在国内投产超过1吉瓦,实际运行效率超过90%,同时还至少可以减少一个层级的电压变化。

  作为我国电池产业发展最早、产业覆盖最全、最成熟的地区,广东省的储能产业已覆盖电池材料、设备、电芯、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以及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各环节。广东2022年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达4044家,位居全国首位。“产业的集中布局为企业发展带来利好,我们作为系统集成者,生产上下游的省内本地化率已基本上达到七八成。”付金建说,得益于省市的政策支持,当前广州本地的储能行业也在持续发展。

  院士观点: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

  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融合创新并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关键力量。今年1月份工信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发展的指导意见》统筹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促进光、储、端、信等创新应用,搭建新能源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平台。

  当前,我国电池制造产能占全球75%以上,中国企业主导全球锂电池产业链发展的趋势。能源电子产业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面临很多的挑战,迫切需要创新能源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就指出,由于光伏产业的发展,相应的装备也在不断提高需求量,应该说从组件、装备等各项都发展红火,但无论是储能还是光伏,电池和光伏生产装备过程中仍然消耗了很多能源,这一点需要从业者加以思考。

  “从发展趋势来看,储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丁荣军认为,未来为了延长寿命、可靠性、储能安全性、实用性,能源电子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得到更大的应用。为了使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他还呼吁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也认同,从需求上来说,对于储能装备、储能技术的需求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目前来说,我们的太阳能和风能占比在电力系统是14%,如果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太阳能和风能占比据预测达到70%以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他认为,“过去十几年来我们国家的光伏技术和风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光电和风电的成本快速下降,目前光电的最低报价达到1毛2一度电,同时风电也可以平价上网。但由于太阳能和风电是间歇、分散不可控的缺陷,所以为了电力系统稳定运转,我们常常会不得不弃风、弃光。”

  “在光电和风电占比越来越大的时候,特别是成为电力主导时,长时储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长时储能才可以保证电力的供应的安全和不间,所以我们必须对长时储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赵天寿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